摘 要:傳統工藝美術支撐起本民族的整座藝術設計大廈,并且是使本民族藝術設計處于永恒發展中的重要元素。如何創建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和發展與現代藝術設計思想有機結合起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已經成為推進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所面臨的關鍵任務。
關鍵詞:傳統工藝;藝術設計;教育;傳承發展
世界文化需求的多樣性的和民族精神的堅韌性決定了未來的文化發展方向仍然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合的多元體系。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經過歷史的洗滌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與西方工業發展相伴而來的生態危機及由此展開的對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思考,使得天人合一這一古老深刻的哲學思想重新登上現代文明發展的大舞臺。同時,一些精華的傳統工藝思想也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更是重要,展現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多樣化,探討造物意識的功能與審美,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器與道的關系。中國當代設計藝術必須順應未來文化發展的潮流與方向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動態地進行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而設計師則更應該在本土傳統文化的陶冶下,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傳統工藝。
1 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中傳統文化的匱乏
從世界藝術發展史來看,文藝復興標志著中西文化在世界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發生了轉變,在此之后,歐洲各民族文化逐漸取代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文化的主導地位,開始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在當代,西方思潮已強勢占據正處于文化蘇醒期的中國設計界,而一切設計以西方的構成法則和形式作為基礎準則,使得本民族的設計藝術僅僅滯留在對西方設計模式的模仿,從而邊緣化、陌生化本民族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寄托和對設計的拓展的思考極度缺乏,從而最終阻礙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當前設計實踐中,對傳統文化的技術與器物進行借鑒,且多是直接襲用外觀形狀或紋樣,而其深層的精神內涵難以得到挖掘和展現。
在當今高校設計教學中側重于應試教育思想,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比例嚴重偏低,甚至將其視作設計的全部;而中華文明史、藝術設計史等課程一般作為輔助課程,且授課中只是單純對作品自身的成就進行探討,沒有從文化精神更深層含義上進行系統的研析,因此,與技法課相比較,藝術理論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就好像相比于文化的價值體系,技術體系顯得更為“直接”與“實用”,傳統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以及審美情感等之于作品顯得毫無價值,這從本質上來講是器與道關系的思想辯證。總而言之,沒有精神內蘊的作品僅僅停留在物的外在狀態,而具有文化內涵的物則是主觀精神的外在表現,包涵著超越于物的文化價值。另一個原因,中國古今教育重心的巨大差異。中國幾千年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謀生,《大學》作為儒學經典之一,開門見山第一章就明確了人格修養的全過程,即致知、格物、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將技能排在之后。然而在現下,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遷,一切都以生存為基礎,現代的教育也多以培訓謀生技能為主要目標,而設計行業也首先是謀生手段,“文化無用”說也由此產生。
2 傳統工藝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傳承發展對策
中國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從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中脫離出來的,因此它與傳統工藝美術有著密切復雜的關系。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方式和教學理念傳播到中國,加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人數暴增,各種新潮的設計觀念、新科技、新媒體蓬勃發展,使傳統工藝美術在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逐漸邊緣化和陌生化。熱度消失后,人們開始進行反思,并認識到現代藝術教育并不是虛無飄渺的,盡管可以參照和借鑒西方的教學模式,但是本土文化才是我們的血脈和標志,才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所在。最近以來,不少大學把陶藝課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補充,并在學生中獲得良好的反應。《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 年)》中明確指出:“藝術教師應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學習和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形式的現代化、多樣化,擴展藝術教育的空間,提高藝術教學的質量。”因此,換個方位觀之,當前的藝術設計教育制度為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2.1 從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當代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普及教育。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制度的完善發展,需要普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應局限于高等藝術學院內,也不應局限在藝術設計專業內。隨著我國教育的大力推進,特別是藝術設計教育的迅速發展為普及傳統工藝美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創造了更好更大的發展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國民的藝術修養得到全面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得到大大增強,極大地提升了對本名族傳統工藝美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對工藝技藝的承繼也起著關鍵性作用。
2.2 增加相關課程比重
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調查發現,在當前高校的課程設置中,與傳統工藝美術有關的課程極為少見。對于教學方式陳舊、與現代設計教學理念不匹配的課程進行改革,增加具有中國審美形態和生活方式的選修課程,諸如剪紙、天然染織、陶藝等需要動手的傳統工藝課程。筆者在最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以民間文化、設計、美術為標志的工藝美術課程,如今已有不少反戰,不再是簡單地模仿傳統藝術形式,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傳統美術元素,將傳統元素滲透到現代設計中。課程所傳授內容不是停留在固定知識上,而是給人帶來文化歸屬感。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他們的設計靈感。另外課后同學將作品在公眾場合進行展覽,有利于在全校范圍內宣傳傳統工藝美術。
2.3 專業主干課融入,從形式到內涵挖掘
日本著名傳統文化設計大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中曾經提到,“將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造。”傳統工藝美術包涵著豐富的工藝技法以及原生態藝術圖形。這些圖形和工藝技法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的積累,體現了人類本源的思維意識。它們為現在的設計者提供了本源的設計思維,有利于激發他們的設計靈感和創新意識。根據當前傳統工藝美術相關課程與其他藝術設計課程相對分裂的狀況,筆者認為應當將傳統工藝美術的內容滲透到其他主干課程中。如可以在書籍設計課中對傳統書籍裝訂方法加以應用;在字體設計課中關注文字的來源、筆畫以及造字體系;在其他專業課程中對傳統元素的內涵形態加以應用,通過內涵形態設計,教師和學生對于傳統元素形態產生新的了解。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內涵形態設計教學。比如帶領學生到香格里拉、麗江、大理進行考察,在民族圖案考察和寫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不同民族的圖案的顏色、形狀差異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思考,而不只是單一的臨摹或拍攝。
3 結語
當前,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一方面希望擺脫西方的設計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從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模式,一方面又無法與西方的模式完全相分離,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還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存在。面對這種態勢,有效地解決渠道是將蘊涵著著豐富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傳統工藝美術課程和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系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周家樂.從形式形態到內涵形態的設計教學思維轉換[J].裝飾,2011(03).
[2] 原研哉(日).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 朱名燕.工藝美術專業課程設置初探和教改實驗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4(11).
[4] 徐琛.20世紀中國工藝美術教育概述美術觀察[J].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