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專題研究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驗課程設置,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藝術設計學科建設,完善的課程體系將會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實驗課程應該適應市場的需求,通過優化實驗軟硬件系統,嘗試多種實驗教學模式,加強實驗教師的培養,創造自由和諧快樂的實驗空間的方法,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培養目標,重構實驗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注重能力培養,強調實踐活動,為藝術設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一條新路。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實驗課程;設置思考
近年來,人才市場需要大量與藝術設計專業相關的從業人員,為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在高校大規模擴招的背后,目前的教學形式只是單純把大量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其吸收,一味強調自身的藝術塑造,完全忽略市場因素的存在。同時,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多年不變,無法滿足社會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課程結構不合理,實驗課程缺乏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加強藝術設計學科建設,適時修改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驗課程設置,完善課程體系將會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1]。隨著藝術設計學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越來越突顯出實驗教學在整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毫無疑問,高校實驗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實驗課程體系將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
1 藝術設計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重要性
1.1 是對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程的有益補充
現階段,我國各類型高等院校都設置了藝術設計專業,建立了自己的實驗課程體系,可見它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進入工作前會接受崗前培訓,但是培訓時間有限。學生要真正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還需較長時間。因此,大學四年對理論知識的積累與足夠多有效的實驗、實訓課程的結合是必不可少的。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設計領域的特殊性,能夠接納學生實習的機會不算多,因此實驗課程更多采用實驗室教學的方式[3] [4]。
1.2 是適應設計領域高度競爭的需要
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應用,對現有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已經不僅僅需要扎實的設計專業理論知識,學科交叉已經在所難免。因此加快實驗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將會使現有的實驗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學生交叉運用藝術設計、平面動畫、影視制作等學科的知識[5]。
1.3 是高校培養復合型設計人才的需要
復合型設計人才是指在具備設計學基本知識和能力之外,還具備其他學科較高相關技能的人才。例如,隨著藝術的發展,藝術設計技術已經完全融入媒體、影視、動畫、攝影等業務之中,復合型設計人才將在未來幾年內顯得十分緊缺[6]。因此,高校設計學及相關領域基礎課程的實驗必不可少。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的藝術設計行業將不斷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從國外引入高端人才,這將會加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競爭程度,沒有相應技能的學生將很難脫穎而出[7]。
2 當前藝術設計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局限性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于2010年6月—8月,在全國高校范圍內進行了一次關于“高校藝術類專業實驗課程設置現狀”的抽樣調查。通過對全國藝術類專業院校、師范類專業院校、工科類院校、以及綜合性院校學生的調查,了解實驗、實訓、實操、實習課程設置的現狀,發現高校實驗課程設置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實驗課程數量偏少。學生感到學校專業實驗課程設置不足,有的課程未開設實驗課,有的課程實驗課時太少,學生普遍認為實驗課程應占到理論課程的30%,甚至更多。對于提高學生實操的作用不明顯。從回收的問卷來看,當前藝術類專業實驗課程主要采取實驗室教學的模式,校外實訓、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實驗課程的設置容易受到市場的限制。
(2)實驗課程沒有單獨設置。大部分同學對實驗課程設置不夠滿意,認為實驗課程體系設置不夠明確,建議按實習、實訓、實驗、實操來進行劃分,而且實驗課程可以單獨設置。
(3)所開設的實驗課程普遍存在無實用價值,設備投入不足,專業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我國高校對實驗教學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學理論知識,然后進實驗室做實驗;或者單獨設置某些實驗課程,加大課時量,變成單獨的實訓課程。問卷調查中也體現出,專業實驗課程缺乏有效的實驗課程指導教材,因此需要教師先熟悉操作再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很難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難以調動。實驗教學設備陳舊,同時無專業針對性強的實驗課程,學生的實驗結果很難用一個好的方式評價,教學方式的創新也無法實現[8]。
(4)實驗課程更新不及時。當前許多高校對于藝術類專業實驗課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在教學思想上對實驗課程重視不夠,我們的問卷顯示,43%的學生感覺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內容陳舊、模式固有,另外就是學生不重視實驗課程的教學[9]。
(5)實驗課程的“產、學、研”道路值得探索新思路。現在高校實驗課程體系主要圍繞理論課程體系來設置。按照教育部的整體規劃思路,首先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再設置非核心課程。實驗課程的課時安排及設計不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設計,而更多是根據課程的安排來設計。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材料施工課程,它的重要性被降低,相關實驗課程也邊緣化。而對于設計市場來說,材料施工卻是最主要的。
(6)專業實驗課教師缺乏。某些高校整個學院僅有一兩名實驗教師,有些院校沒有配備專業的實驗教師,不能吸引學生。
3 構建新型藝術設計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對策及措施
3.1 實驗課程設置要體現市場需求
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能力要求愈來愈高,他們既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又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所以,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完成技能訓練的重要途徑,是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過渡階段。 建立一套符合市場規則的實踐環節尤為重要,而且要具備兩方面的實用功能:一是要加強理論教學的可視性。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課程的訓練是以實際動手為主,講解為輔。所以,實習基地的建設要有針對性地體現不同專業方向的特點,要真正地將理論教學與實驗科學系統地結合起來,形成講解、實驗一體化。二是要體現教學成果的市場化。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較強的設計和實施方案的能力,更要符合企事業單位的用人標準。因此,實習基地的另一種教學形式是建造實際工程模擬現場,可以根據專業方向的差異設置不同的工作環境,其內容大致按照企業的運行模式來制定。
高等院校應轉變思路,加強與設計企業的合作,圍繞設計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目標,設計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實驗課程體系。為了解決知識更新速度快的難題,高院可以根據需求變化靈活組合實驗課程,綜合考慮學生的就業實際,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自由選擇。實驗授課教師要積極尋找企業需求信息,力爭在實驗教學方式上突破現有模式,把學生吸引到實驗中去。而學生則可以在完成基礎性實驗課層次后,選擇增加綜合性實驗層次的課程[10]。
3.2 優化實驗軟硬件系統
高校需緊跟時代脈搏,進一步加大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資金投入,及時更新藝術設計專業的軟件設施。藝術設計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專業,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技術從掌握到真正用于社會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明顯滯后于社會實際發展的需要,因此有條件的高校需要改變過去實驗軟件針對性不強的選購方式,要多進行比較,反復對各個實驗軟件進行運行測試,選擇與教學結合緊密的、能夠真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驗軟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術力量的優勢,督促教師關注藝術設計的發展,自主開發研制部分實驗軟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結合現有軟件設計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實驗軟件更加適應學生理論課程的學習。在軟件設計中可以積極調動學生,選拔優秀學生參與到軟件設計中去,提高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
3.3 嘗試多種實驗教學模式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意見,吸收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教學改革。教師和技術人員引導、啟發、鼓勵學生了解掌握所學技能,并且熟練地運用于創作實踐中。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和自我管理模式。建立材料展示超市,讓學生有計劃的按自己的經濟能力來完成創作實踐,同時也解除了以往學校一直對實驗材料無限制投入的負擔,并通過對材料的選購,讓學生有效地建立成本核算意識,培養良好的自我管理的工作素質。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設計企業參觀或是組織部分學生進入設計公司實習,讓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有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是加強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步驟。具體的設計可以是這樣的:實驗室實驗+企業實訓+假期實習的方式。高校要積極與設計企業聯系,設計出校外實訓課程的內容,并布置學生做好實訓報告。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設計企業的暑期工實習,在實習過程中跟隨指導教師寫出實習心得,并要求提交實習報告[11]。
3.4 加強實驗教師的培養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是實用性人才,創新型人才,需要高層次的藝術師資和較為科學完整的教學體系。目前實驗教師隊伍的素質將決定實驗課程體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邀請知名設計公司技術人員擔任課程實踐指導,向學生傳授設計實用技能,可以單獨選送實驗教師到企業再學習,以便積累實踐經驗,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去。也可以由實驗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到企業進行學習,在實踐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養,,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另外還要求實驗教師必須擁有設計專業的技能證書,從而提高教師的業務技能,以適應不斷更新的實驗課程變化。加強在崗的設計授課教師的專業培訓,定期安排專業教師到兄弟院校觀摩學習,到知名設計企業去深造,不斷更新知識庫,拓展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
3.5 創造自由和諧快樂的實驗空間。
自由輕松的環境才能培養出自由創新的思想,讓學生在開放礦場的空間,激發無限想象力。采用開放管理模式,由于藝術設計與其他學科有多重交叉的特性,課程教學往往在多個實驗室內組織完成,因此多個實驗室采用多見門戶相連的建設形式便于開展教學。對于環境與設備的建設本著樸素、實用、突出重點的原則,追求設備的質量與層次,用實惠的材料建立獨具特色、使用便捷、功能完善的空間[12]。
綜上所述,各類型藝術類高等院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培養目標,重構實驗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注重能力培養,強調實踐活動,才能為藝術設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出一條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 鮑慧杰.新課改下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8):28.
[2] 趙偉軍.設計心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 安秀.公共設施與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張麗娜.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問題探析[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22(3):145.
[5] 潘志琪.試論文化創意產業化背景下的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方向[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12114.
[6] 孫曉紅,趙海波.藝術設計專業特點與教學方法研究[J].藝術教育,2007(1):103.
[7] 劉彬,孟祥燕.面向知識經濟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B版,2007(12):105107.
[8] 徐海花,彭儒武.高校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教育導刊,2008(2):83.
[9] 宋海虹.創新實驗室建設及其創新機制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4):244.
[10] 黃華明,吳傲冰,王萍.重在創新——構建藝術設計專業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5):3.
[11] 田甜.高校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意義及管理[J].中國科技信息,2007(23):265267.
[12] 王燁.對我國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DB/OL].http:∥www.qikan.com.cn/Article/daja/daja200911/daja20091183.html.200911.
作者簡介:劉婷婷(1980—),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