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描是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整個素描學習過程一般都要經過再現和表現兩個階段,主觀性與多元化已經成為現代藝術的主流特征。全新意義上的現代素描就成了人文精神和個性體現為支撐的造型基礎課程,這就要求學生在素描課程中理解并融入創造性思維,全面加強個性化的表現。
關鍵詞:素描;傳統;多元化;創造性思維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學院派美術教育把素描當作基本功訓練的重要課程。傳統素描訓練講究畫面中的構圖、比例、結構、造型、色調等基本要素要齊全,缺一不可,認為素描不僅僅是一種基礎訓練方法,素描本身就是獨立的藝術門類。成熟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永恒,它有著自己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學生進入高等藝術院校后,按照各學校自己的教學大綱進行為期不等的素描基礎課程訓練。但由于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各藝術院校素描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不同專業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重點。
眾所周知,在素描寫生中具備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條件之一,特別是對一些低年級的學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個體對客觀物象的認識與情感體驗之中,通過素描技巧和技能來表達作者的審美觀點。也就是說,學生在整個素描學習過程一般都要經過再現和表現二個階段,再現性素描階段實際上是傳統造型藝術階段,它講究如何正確地掌握比例關系、塑造物象的形體及把握畫面總體色調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確反映物象“現實性”,即通過仔細觀察被描述的物體客觀地表達出來。它訓練的是眼(即準確地觀察和分析)、腦(根據美學原理理解進行藝術思維)、手(運用素描技法來再現客觀物象的過程)相互連貫的組織協調和表現能力,它是素描寫生初級階段,也是藝術院校每個低年級學生必須經過嚴格而枯燥的基本功訓練階段。表現性階段則是素描表現的高級階段,要求學生在客觀反映物象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按照自己主觀的審美趨向和創造性思維對畫面進行再創作,達到更高層次的審美要求。
1 傳統素描發展的困惑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引進的蘇式美術教學傳統,其嚴謹的思維模式,要求素描要嚴格控制畫面的比例結構和色調關系,很容易造成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的教學結果。現代素描教學雖然引入了多元化的審美標準和思維模式,然其根深蒂固的傳統模式還要求學生按照固定的套路,用色彩明暗的表現手法來表現畫面的內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盡管有很多教師在努力打破常規,要求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模式,不拘一格來進行畫面處理,所謂結構素描也好,表現性素描也好,由于先天的固定模式和當代混亂的審美評判標準,往往導致真正的改革不能順利推行。在美術多元化發展的大環境下已經顯得無所適從。
學生只對專業課感興趣,素描課上往往以現代和新潮為幌子,忽略基本的審美和基本功知識,從而導致學生忽視自身先天的造型能力不足及畫面整體色調把握不到位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如果單純當作解決基本功訓練,又容易導致教條化處理,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素描的真諦,出現按照程式化去簡單處理畫面的弊端。到了高年級素描要求有畫面感,要求學生在解決了造型等基本功訓練以后,進行深層次的表現性訓練,升格到素描寫生的第二階段,強調超越客觀物象的外形輪廓、明暗關系、色彩等外在的表象因素,注重作者個體主觀感受,通過創意思維注入藝術創造性、融入個性化的表現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
相對而言表現性素描更側重內在的表現性藝術思維和作者個性化的表現,它是作者個體對客觀物象的內心體驗和藝術思維活動的結果。而具有個性的藝術思維形成和擴展是一個相當長且艱苦的過程,并不是拿一點別人的東西來充門面或拍拍腦袋想當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時間來探索,這個過程中是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增強藝術思維能力從而形成有獨特的藝術個性語言的過程。
2 現代藝術多元化發展對素描教學的沖擊
現代藝術的基本理念要求破除舊有的傳統造型觀念,由此衍生出種種探索和嘗試。表現在素描領域則如,“設計素描”、“ 版畫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構成素描”以及“結構素描”、“調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仍然是素描的表現性發展擴容的結果。所有的這些概念都是在原有的素描教學基礎上,加入了各專業的獨立要求,從根本上把素描當作專業基礎的訓練手段,從而忽略了素描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的事實,藝術的再現具有多種性,素描藝術的再現同樣也具有多種的表現性。在現代素描教學中,具像表現是眾多再現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素描寫生中的物象表現造型,光影的變化性可以把客觀物象以三維空間呈現在畫面中。我們不論通過何種素描表現形式都把培養創造力和藝術思維訓練作為手段,將注重內在的個性情感體驗與表達作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標就是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根植于基礎訓練之中,為后面的專業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3 素描教學中創造性思維運用的現狀
綜觀過去和當今之繪畫藝術,保留下來的藝術作品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與感染力。換言之,這些名作都是藝術家們獨特思維模式與個性化的表現手法結合的產物。素描是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是美術專業必修課,它是美術學習中一個階段性的教學目。要求學生在素描課程中理解并融入創造性思維,全面加強個性化的表現。展現個體對客觀物象的內心體驗和藝術思維活動的結果。藝術思維訓練是學習個性表達的有效工具和必要手段,而表現性素描階段是長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為表現性素描核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意思維能力,是培養藝術審美判斷能力建立藝術個性化的學習平臺。許多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在第一階段(再現性素描階段)中走不出來,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現物象表象和形式,沒有真正認識客觀物象內在的性質、缺乏藝術思維及藝術想象力和個性表達,盲目照搬照抄,導致素描寫生融合不了個性的感受和表現方式,從而作品也就談不上獨特個性和藝術性。
主觀性與多元化已經成為現代藝術的主流特征,素描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介入及其重要性已成不爭的事實,重要的是作為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師在素描教學之中應該如何運用現代理念、積極開發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發揮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獨特個性與藝術思維,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難題。
參考文獻:
[1] 方聞.美術創作思維[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2] HERSCHELCHIPP.歐洲現代藝術理論[M].余珊珊,譯.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3] 格萊茲.繪畫及其法則[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潘晶(1977—),女,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專業基礎方面的教學以及雕塑方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