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校美術設計教學不僅重視電腦技術的操作,更重視設計中創新意識的培養。傳統的美術設計教學模式多在臨摹、單一抽象形的概括。這樣不利于學生創作設計,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使得學生依賴性增強,限制了學生對美術設計的深入理解、阻礙了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本文闡述怎樣在美術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美術設計;職校生;創意思維
良好的創新思維是要建立在學習興趣上的,而職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比較弱,美術設計教學的特點是近乎游戲和隨意的創作手法,比較適合職校生的性格特點,能減輕他們的學習心理壓力,甚至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更應該把握技巧,大膽實施興趣教學,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 畫筆工具功能多樣性——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
在剛開始學電腦繪圖課程時,學生只會在老師的示范下,使用一些最基本的繪畫工具,畫一些非幾何圖形。而職校生的思想比較活躍,簡單的效果和枯燥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和學習的動力,這時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應精心設計案例,讓學生充分了解工具的作用,如畫筆工具,雖然比較容易掌握,但要靈活運用并非易事。電腦繪圖,畫筆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畫筆的功能除了繪畫外,還可以提高光,上色、制作蒙版、制作漸變效果、制作透明效果等許多功能。如果只介紹畫筆的使用方法,學生很容易掌握基本的使用技法,但卻不能靈活的應用到更多的實例中,就不能充分發揮畫筆功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因此,對于一種效果,可以采用“一圖多繪”,或是給出幾種效果,讓學生找到解決的方法。在尋找問題的同時,有些學生還意外發現畫筆工具的神奇之處,如學生利用畫筆的羽化和透明功能來給人物上腮紅等。這樣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對工具的探索和挖掘。畫筆工具功能多樣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隨著學生對畫筆的功能的熟練掌握,創造的作品便有了一定的主題,內容也更加豐富,也趨向多樣化和個性化。
2 作品臨摹與個性化——激發學生想象性思維
作品的臨摹局限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在臨摹、單一抽象形的概括。長期傳統的臨摹教學,封鎖了學生的視覺感官,限制了學生的手和腦的發展。目前,臨摹環節占據了大部分教學內容,很多學生在創作初期,腦海里會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表現主題等,這樣不利于學生創作設計,導致創作水平很難提高。職校美術設計課程不僅要重視電腦技術的操作,更要重視設計中創新意識的培養,臨摹訓練方式雖然對提高學生的電腦軟件操作和繪畫技能行之有效,而學生卻只能停留在模仿階段,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使得學生依賴性增強,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不斷消蝕,限制了學生對美術設計的深入理解、阻礙了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因此,當我們設計命題,讓學生創作時,學生會說:“我畫什么呢?”“能不能給個樣本呀”,急著找資料東搬西套。這樣發展下去,只會使學生變成墨守成規,缺乏個性、想象力的人。培養的學生再出色,也只能是個“藝術工匠”。我們必須讓學生從簡單的模仿走向自覺創新,即便是臨摹,也要求在作品中滲透個人對客體的主管感受。
3 信息技術輔助技術介入——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
創新是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產生的。學生只有感到自由、寬松、愉快、坦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才可能有新的發現與創新,如果缺乏民主,沒有自由,學生就會無安全感,時時處處小心翼翼,顧慮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老師眼色行事,表現出很強的盲目性和依附性,其聰明才智與創造力就會被窒息,就會越來越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信息技術輔助美術設計課程,有利于營造寬松、民主與自由的氣氛,例如在理解抽象畫時,學生經常不理解現實與抽象的聯系,認為抽象繪畫很神秘,不可理解。這時我們可以拿一張色彩比較分明的春天的風景照片進行Photoshop軟件進行濾鏡處理,通過電腦處理后,這張風景照片就變成了以幾種幾何色塊為主的一幅抽象構圖,它沒有了具象,只有一種“春意”的感覺。這樣,學生對抽象繪畫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又例如我們在講到電腦制作圖片時的像素問題,有很多學生就不理解什么是像素,那么我們也可以通過軟件把圖片進行“馬賽克”處理,這樣得出由一塊塊顏色而組成的圖片,很好的說明像素是由不同色塊組成的。這樣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過目不忘。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加上電腦軟件的特殊功能,使得我們的課堂豐富多樣,極具魅力。像photoshop等經典圖像處理軟件,其效果更是讓人叫絕,可隨意制作出“模糊”、“扭曲”、“紋理”等夢幻般的繪畫效果。在千變萬化的畫面中,學生的創作欲望被大大地激發了。信息技術與美術設計教學整合將逐漸成為設計教學的一種新的模式。像以往的教學形式如果只是單一的操作畫圖,肯定是枯燥無味的,學生也很難產生興趣。所以調整教學方法很重要,例如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對教學有關的圖文資料下載到計算機,通過多媒體演示直觀、生動、形象,圖形、文字、聲音相結合,學生更易于、樂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也更快速、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概念性的問題。
4 多樣化的評價形式——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它表現在能深入地鉆研與思考問題,善于從復雜的事物中把握它的本質;能分清主次,提示推理的邏輯結構;能從所研究的材料中揭示出被掩蓋住的某些個別特征。對學生不同的設計作品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作品的設計不局限于形式,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其特長,從不同的作品中,教師應具有發現“亮點”的眼光,對此應具有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學生的作品,不一定每幅都能成功,但值得肯定的是每一幅作品必定有它的獨特之處以及學生對生活的見解的熱情和向往,我們應當認可,并在評價學生作品的時候應該從審美的角度去講述與評價,或讓學生自評、互評;盡可能在學生作品里找出他的閃光點,給予他以適當的評價與肯定,在適當的評價后也要指出他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走想正確的思路。例如有的學生不會素描,可在電腦上點擊素描工具,即可完成。有些美術功底比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手繪的形式完成。職校生的基礎本來就比較薄弱,對于作品的設計我們不要局于形式,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其特長,學生也較容易獲得成功,對于優秀的作品,還可以通過屏幕廣播、校園張貼等形式,讓全校師生欣賞,點評。
傳統教學偏重于基礎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科系統知識的學習,教學指導思想是“以知識為本”,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也嚴重窒息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行。教師也沒有創新意識,視野狹窄,思維僵化,無法引導學生創新。新課程標準明確把創新提到一個顯著的位置:能否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的性質,關系到美術設計課程的成敗,關系到培養一代人的問題。這需要每一位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師為之而奮斗不止。
參考文獻:
[1] 敏澤.主體性·創新·藝術規律[M].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
[2] 沈金龍.教育的創新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