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創新意識,進而促進幼兒智力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根本要求。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注重觀察分析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學習操作材料應多樣化、講評要注重幼兒審美能力的再提升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幾個重要策略。
關鍵詞:幼兒;美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
幼兒有效教學是指教師與幼兒在以適當的教學內容為載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按照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的要求,遵循幼兒教學特有的規律,以科學合理的方式組織教學以促進幼兒知識、技能、情緒情感、社會性和人格全面發展以達到應有教育目標的教學活動。[1] 教學有沒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師是否認真負責,而是要看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收獲,他們在活動中有沒有學到什么、獲得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沒有收獲或對學習不感興趣,即使教師教得辛苦也是無效教學。[2]
在兒童的視野中,色彩幾乎是全部世界。他們用色彩和世界交流,通過色彩感知、了解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兒童繪畫之父西澤克曾說過:“兒童美術教育應以兒童的自由表現為主,重在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創造本能與創造熱情。”[3]新的美術教學大綱告訴我們:兒童美術教學并非是以培養畫家為唯一目的而側重于技巧的訓練,而主要是開發兒童智力,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質,通過色彩知識的學習及運用,培養和挖掘少兒的色彩感受力,通過自由運用色彩表現內心感受及反映千變萬化的自然景觀,達到一定的對美的感悟和表現力。從而豐富其精神世界,拓展其知識范圍,開發其一切智能潛力,為將來走向社會而奠定堅實的基礎。要達到大綱的目標要求,有效的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教學目標:“有效教學”各環節的生命線
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從教學的目標與需要出發,從幼兒的需要出發,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操作材料、設計教學程序等,一定要根據教材及幼兒的學習特點緊緊圍繞教學的目標進行,猶如一條生命線貫穿教學始終,這就需要我們思考解決以下問題:第一,教學內容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要根據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內容要與幼兒的心理狀態、認知特點相適應,可不拘泥于教材的預設,靈活地撲捉利用各種突發、偶然生成的因素,從而使教學變得更有生氣、活力,更加貼近生活,達到甚至超出預期的效果。第二,所選擇的材料是不是達到完成目標的最佳材料?有沒有更適宜、更簡便的其他材料?如:為了讓幼兒用藍綠點畫的技法繪畫天地一體,可以運用變魔術的手法把藍綠色紙剪成碎紙片,抓一把藍色紙片一揚,藍色紙片飄飄灑灑一地,再抓一把綠色碎紙一揚,孩子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藍綠一點一點融合在一起。第三,所設計的教學程序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一步步實現。每一個環節是不是有必然的聯系,缺一不可?整體時間的安排是否合適?核心環節的感知與質疑、探索與發現等時間是否足夠?有沒有給幼兒相互交流和討論的機會與時間?例如要繪畫秋天的森林景象,可以通過觀看錄像,帶領幼兒一起觀察秋天,感知秋天的色彩,觀察樹干、樹枝的姿態,樹葉的變化等,充分調動幼兒的想象力,創作出自己眼中的秋天。
2 興趣與需要:“有效教學”實施的出發點
觀察幼兒、研究幼兒才能把握幼兒的已有經驗與水平,了解幼兒的真正興趣與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一切應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這是能否做到“有效教學”的根本。教師在確定教材的重難點、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方式等,既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認知特點。平時,對幼兒反饋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如,大班色彩命題意愿畫“動物世界”:案例1,寶寶三二下就把“動物世界”這幅畫完成了,沒事可干,就東說說,西弄弄。老師發現了,過去一看,寶寶畫的就一兩個小動物而且很小很簡潔且涂色又不均勻。于是,老師說:“寶寶,再畫兩只小動物吧。”可是,寶寶卻沒聽見似的就是不再作畫。案例2,冬冬只畫了幾只小動物,因較均勻地分布著,主體不突出。老師看見了:“冬冬,把大老虎也畫上吧。”冬冬想了想,看了看畫面(沒空間可畫大老虎),不知所措。直至活動結束,寶寶和冬冬的畫仍然還是原來的模樣。案例1中,假如老師這樣指點:“寶寶,你看動物園里就兩只小動物多可憐呀,而且小小的別人會欺負他們的,你看再畫幾個大一些的哥哥姐姐保護他們,你(寶寶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圖案可真好看呀,讓小動物們也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一定會玩的更開心的。”利用具體的憑借物,易喚起幼兒再度創造的欲望──避免幼兒一時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參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創作,同時,也可滲透審美意識。案例2中,假如老師這樣引導:“冬冬,森林之王大老虎也要來和動物們一起游戲,它們會怎么做呢?(向大老虎跑過去,在和大老虎抱著在一起跳……)”并用手示意冬冬可在小動物中間疊畫大老虎。由此,畫面自然就豐富了,且幼兒在操作過程也可感知運用重疊帶來的美感。這樣,把個性心理感受與技能的傳授結合起來的指導,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響到幼兒內在世界的形成。因此,有效的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上,這樣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與幼兒的興趣點相一致,將學習活動一步步深入,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學習操作材料:“有效教學”實施的利器
學習操作材料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選用學習操作材料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考慮的應該是它所蘊含的對本教學活動的價值,判斷其是否有助于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是否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是否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其次,選用什么樣的學習操作材料,要與本活動的內容及幼兒的年齡相貼切。例如中班一節《小小建筑師》,目標是增進對線與形的了解,因此在活動設計中先讓幼兒玩搭積木,邊玩邊思考:積木有哪些形狀?那些顏色?通過游戲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從而能夠更直觀地了解線與形。雖然對兒童繪畫不能有過多的技巧要求,但讓他們獲得一些繪畫常識還是必要的。比如了解繪畫的基本要素,這會增加他們的興趣,豐富他們的表達方式。有步驟、有針對性地講一些畫論,以提高少兒的理論素養。可以通過圖片、幻燈、錄相等設備介紹諸如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繪畫風格的特點,表現方法及代表人物的軼聞趣事、成長經歷,可以使幼兒提高藝術鑒賞能力,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色彩感覺力,同時也會增加幼兒的繪畫興趣和自信心。從而幫助他們去認識探索繪畫藝術的本質,豐富自己的表現形式,以達到充分發揮藝術原創性和自主性,并根據興趣選擇最佳的繪畫語言。另外,繪畫教學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說千道萬,不如親眼一見,除了讓學生看范畫以外,適當地提筆示范,讓幼兒明白大師的點彩、濕染等用筆技巧,這樣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精彩效果是如何而來的,幼兒就會情緒高漲,興趣勃發,各個躍躍欲試,非常輕松的就掌握了一種新的表現方式。
4 講評:幼兒審美水平的再提升
講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應該把講評作品看成是一個提高幼兒審美能力的過程。由于幼兒對同學之間的作品最有興趣,往往容易發現彼此的優缺點,引起他們的熱情關注和討論。所以我們可以采用先讓幼兒點評作品,再由老師講評,以調整幼兒正確的審美傾向,然后再由幼兒民主舉手投票選出他們認為較好的作品這一講評方式。從而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并形成善于取長補短的良好習慣。通過講評作品,能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幼兒在審美評判標準上的問題,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和迅速糾正幼兒在審美標準上的偏頗,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以指導自己繪畫的良好局面。應當注意的是,講評時應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不可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孩子,由于遺傳、環境、感知經歷等因素,決定了他們的繪畫方面的表現各有差異,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心理,在教學中因人施教,因勢利導,使之都得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并在講評中予以指出其優勢所在。例如,有的學生善于分析構圖的合理性、完整性,造型細致;有的學生不太注意造型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