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平面構成中,對基本視覺元素的認知、分析、構想、表現、創造會影響到設計所需要的思維方式和基本表達能力。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通過對此課程的學習,初步了解藝術創作中一般的藝術思維規律、形式美表現規律和一些藝術的基本表現語言。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些形式美的規律,在平面構成課程中除了沿用傳統的視覺訓練方法外,還應當有所創新,應用一些新的有效的視覺訓練方法。
關鍵詞:平面構成;訓練方法;創新
平面,是針對三次元空間而言的二次元空間的概念。在二次元空間中,將各種點線面或基本形等視覺元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規則和創作意圖進行編排,將會成為不同種類和樣式的造型藝術設計。在平面構成中,對基本視覺元素的認知、分析、構想、表現、創造會影響到設計所需要的思維方式和基本表達能力。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學生通過對此課程的學習,初步了解藝術創作中一般的藝術思維規律、形式表現規律和一些藝術的基本表現語言。簡而言之,即是讓學生如何初步創造出“有意味的形式”。這對于之后的專業設計課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形式美的規律,在平面構成課程中除了沿用傳統的視覺訓練方法外,還應當有所創新。本文將在傳統的視覺訓練方法之上,繼續探索不同的視覺訓練方法。
1 傳統的視覺訓練方法
平面空間中的基本元素包括點、線、面和基本形。對點、線、面和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列組合,會產生無窮變化的圖形和特殊的視覺效果。平面構成的設計訓練即是在平面空間中進行的。平面構成傳統的視覺訓練方法有:點的構成、線的構成、面的構成、基本形的訓練、重復、近似、漸變、輻射、特異、密集、矛盾空間、肌理。從現在國內的教科書來看,這些訓練方法基本上都有,而且依照這些訓練方法所做的作業雖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可以說是大同小異的。目前國內平面構成的視覺訓練方法在原來引進平面構成這一門課程的基礎上有所探索和前進,但并未形成新的系統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相當部分教材的內容和實施的教學方法顯得較為保守,這對學習者形象思維創造能力的發揮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學生以后專業課的學習。甚至很多學生在學習完平面構成后,又完全獨立的分割的去學習另外的專業課程。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平面構成對于專業課并沒有什么作用。這種隔閡和分化狀態其實源于課堂訓練與實際設計的脫節,源于理論知識的局限和缺乏延伸。在平面構成課程傳統的視覺訓練方法的指導下,很多學生只是機械的完成一張張缺乏創意的做工精致的作業,這對于專業設計可以說是毫無用處的。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平面構成課程的視覺訓練方法迫切需要改善、創新。
2 平面構成中基本元素之視覺訓練方法的創新思考
如何超越傳統的視覺訓練方法,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平面構成課程與專業設計的聯系和實際用處,這是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的方向。對于課堂教學而言,首先需要一種創新教學思想的指引,才能主導接下來的每一步教學。針對不同的專業而言,講課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延伸和拓展。
2.1 主題性啟發式練習
啟發式練習是一種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際訓練中,教師應在講述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的去思考一個主題性的問題,并進行縱向和橫向的關聯思維,找到問題的多種可能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思維變化,進行引導性的提示,讓學生自己發現和了解該訓練主題能夠訓練什么,能夠鍛煉自己哪方面的能力。這樣,在學習的時候,學生也會積極而主動。
2.1.1 一個主題形象的練習訓練
在平面構成課程中,練習的作業基本上會有10張左右。在做這10張作業之前,可以讓學生先選擇一個形象,以此形象做全套構成練習。這種有選擇有針對性的形象思維訓練,能夠提高感性思維能力和圖形思維能力。形象在具備特征的條件下,可以以具象、半具象、抽象等不同的形態出現。比如說以蝴蝶為主體形象,那么在全套構成作業中,無論是重復、近似、漸變、發射、空間、密集還是肌理,主體形象都是蝴蝶,這個蝴蝶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裝飾風格的,只要能夠體現出訓練主題就可以出現。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在平面構成練習的過程中能夠由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進行具象與抽象結合的練習,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如果配以任課教師的有意引導,還能夠較為具體的體會構成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深度聯系。比如說用蝴蝶做近似構成的練習,如果適合到專業設計中,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以蝴蝶為主題的近似構成圖形將會在包裝設計、海報設計、標志與VI設計、書籍設計等等中怎么運用?如何運用?這都是任課教師引導的范疇。在以往的訓練方法中,每一個主題之間是沒有什么聯系的,感覺就是僅對抽象形式的訓練,學生對于突然的面對抽象形式的練習,自然有些手足無措,甚而理解不了就放到一邊去。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這門課程的實際用處,學習的時候就比較被動,產生不了好的學習效果。
2.1.2 一個主題詞的練習訓練
選擇一個詞做為主題,發揮聯想,聯想一個句子或一個場景,做點、線、面或或全套作業的練習。這種方法與上一種方法的區別在于,這種方法可以聯想出不同的形象,甚而整個畫面,而上一個方法只是一個形象的不同形態。如:“飄”:蒲公英的飄落、雨點的飄落、斷線風箏的飄落、、雪花的飄落……以此作為練習的場景。可以預見,雖然主題只有一個“飄”字,但是聯想出來的每一句都可以作為一個畫面獨立存在。如果說選擇了其中一句如“秋風中樹葉的飄落”作為主題元素,那么,在做平面構成作業時該如何去運用這些元素呢?顯而易見,樹葉的飄落是極易做“密集”這個主題的訓練的 。如果把樹葉作為點線面的元素來看,那么點的構成、線的構成、面的構成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出來的。其他的主題性練習,依次類推,也是很容易就有創意的。有了創意就要表現,在這里,就涉及到表現形式了。如果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來做平面構成的主題訓練,如蝴蝶、花、樹木、葉子,等等,學生當然會極易理解,也會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去表現。以具象形式來表現就是需要學生對圖有一定的取舍。如果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現,那么就需要對諸如蝴蝶、花、樹木、葉子等等進行一系列的由具象到抽象的變化,最后的抽象結果將成為主題訓練的主要形象。如果是以半抽象的形式出現,就需要對具象物體進行變化,適當抽象而不是完全抽象,半抽象具有一定物象的特征,但經過提煉,較為概括。在平面構成主題性的練習過程中,既可選一個主題形象,但是以不同形態來貫穿始終,也可以同一個形象在多個主題中同時呈現,這完全取決于學生自己的創意和對于畫面的安排。
2.2 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的訓練
在平面構成中,主要強調的是抽象形式構成規律的知識和方法。對于人類認識而言,抽象形態是一種認識上的高級階段。大學生在接受平面構成課程訓練之前,大部分只接受過素描、色彩、速寫這類具象到具象的訓練。這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模式難以在短時期內接受純粹抽象點線面的訓練,他們會有這樣那樣的疑惑:“這是干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等等,與其不斷的回答這些問題,還不如從根本上直接解決學生的這些疑惑。在平面構成課程練習之初,就是抽象的點線面,這讓學生覺得難以理解。教師在此時就可以采取各種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具象到抽象的轉換。如抽象形是一個圓點,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圓點或在投影儀上放映圓點,采用提問式的啟發方式,問學生看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肯定是各種各樣的。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舉例。有了這樣一個誘導,那么接下來的發散思維就比較容易了,一條直線是什么?一個方形是什么?例如:直線是地平線,直線是一排人,直線是大街……以此類推,學生就會明白具象是什么,抽象是什么,自己要做的又是什么。接下來就可以做一些相關的練習,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一幅圖片,對該圖片進行點、線、面的抽象化,這個過程基本上就是具象到抽象的過程。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夠明白平面構成課程是要干什么了,只是這種訓練對于專業設計有什么好處他們還不甚清楚。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適當的找一些范例,最好是相關專業的范例,來進行抽象到具象的分析。真正的讓學生明白平面構成課程是干什么的,于專業設計有何用處,有了這個認識,平面構成作業其他的項目訓練就會變得目的性強而易操作了。
2.3 其他訓練方式
平面構成的訓練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并非一成不變的。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作為一門課程,我們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更多的應該是發揮和創造。訓練方式的多樣化將會良好的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2.3.1 不限制繪圖工具和材料
在做平面構成作業時,最好不要限制學生的繪圖工具和材料,而應該鼓勵多做嘗試。因為不同的繪圖工具和材料所制造的畫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平面構成教學中要針對訓練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引導方式,這樣學生所做的作業才會呈現出多樣性來。既可以手繪,也可以電腦繪制。電腦繪制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應用軟件方面的設計能力。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繪圖工具和材料來達到不同的效果,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嘗試各種工具,甚而鼓勵他們創造“工具”,可以說,一種工具就代表著一種效果。工具和材料的充分使用,不僅可以使作品呈現不同的效果,還可以使設計草圖有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現,從不同的方面觸動觀者的感受。
2.3.2 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梳理和延伸、拓展
在平面構成課程之初,應對其發展歷程和形式規律進行梳理和理論探討,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能夠融會貫通,既有理論的介紹、支撐,又有實踐的練習。那么理論不會顯得枯燥,實踐不會顯得淺薄而無目的性。可以從作品分析來展開理論教學,借助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理解理論、活躍構思、增強想象力、提高鑒賞力。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梳理可以讓學生明白平面構成從哪里來,是什么內容;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平面構成有什么作用,如何作用等等。
2.3.3 手繪和電腦配合
在平面構成的作業中,主張以手繪與電腦配合作圖。手繪作業的要求可以讓學生在基礎階段培養工整、細致、干凈的良好作圖習慣;電腦設計則益于創造力的發揮。因為在電腦軟件中,可以迅速的更改設計方案,把時間集中在創意構思上,這樣可以不用花過多時間在于作業的如何工整上面,作業速度成倍增長,質量也會有所保證。配合手繪,則可以避免電腦語言的千篇一律性。只有二者有效配合,平面構成的作業才可能在數量和質量、多樣性、個性和創造性方面兼顧,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鍛煉。
2.3.4 與專業設計課結合
機械式的點、線、面的教學訓練未免顯得枯燥,即使將點、線、面與一些元素替代也會如此。結合專業課來進行平面構成的教學,則可以避免訓練的枯燥、畫面的機械、冷酷。比如說標志設計,平面廣告設計、版式設計,從本質來看,基本都是點線面的組合。可以說,任何設計分析到最終,都是點、線、面、體。這和平面構成這門課程的訓練初衷是一致的。平面構成的初衷就是探討事物的構成本質,用純粹的點、線、面來形成不同的美的形式,再將這些不同的美的形式根據不同情況,適用到不同的設計中去。這些設計自然包括我們所知道的平面設計、造型設計、建筑環境設計……其實,它可以延伸到任何設計中去。
以上所有介紹的平面構成訓練的方式方法,都是在傳統訓練方式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一些方式方法之外,還可以加強傳統圖形、地域圖形與平面構成的聯系,可以在教學中有意的去引導。在傳統訓練方式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設計,創新思維。在學生作業完成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作業互評,讓學生學會欣賞、吸收和表達。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改善,可以使平面構成的教學更易為學生接受,更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更易和專業設計進行有效的結合。這種思維訓練活動能更有效的服務于專業設計,使學生領悟到構成的本質和重要性,從而有效的提升專業設計的能力與品位。
參考文獻:
[1] 朝倉直巳.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M].呂清夫,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 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利支,碩士,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