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縣七星街道顧中精工機械廠是一家生產橫機用針的小微企業,30多名員工的企業規模和日益增長的生產訂單讓企業老總喜憂參半。別看手工打磨橫機用針物小針微,但若不是鉗工高手,還真做不出符合標準的針來。聽聞新昌縣職業技術學校機械類專業的學生近幾年屢獲國賽大獎,還曾在2009年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比賽冠軍,又了解到該校鉗工專業是省級示范專業后,求才若渴的企業老總急急找到校長吳亞宏:“我想要招幾個鉗工技術比較好的學生!”
這位老總原本只是想招幾個鉗工技能突出的學生救急,但在與吳校長的交談中得知學校成立了一個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專門為小微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這讓他喜出望外。“我們企業的規模還比較小,沒有精力更沒有財力搞技術研發,如果學校能幫我們設計一款代替人工的機械設備,就再好不過了!”吳校長欣然應允。此時,恰逢浙江省中職創新創業課程試點學校“企業出題、學生破題”創新比賽備賽在即,各小微企業送到學校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課題有十多個,經學校科創教師精英團隊研討后,慎重決定以“打磨橫機用針”這一課題為 “學生破題”項目。
學校從校科創協會中遴選出章盼盼、王堅毅、俞蘇丹等5名學生組建項目團隊,并任命陳光明老師為這支隊伍的核心指導老師。陳老師創新意識強,集專業實訓教師、創新社團指導老師身份于一身,又曾在大企業工作過幾年。陳老師帶著這支5人項目小組到新昌縣七星街道顧中精工機械廠實地考察,希望學生能通過親身實踐和感性認知,找出手工打磨橫機針的技術難點在哪里,思考應該如何
改進。
從企業返校后,陳老師組織這5名學生開了一個討論會。針對這次企業調研,陳老師梳理出該項目存在的幾個問題:手工打磨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產品質量一致性差。針對這些問題,同學們各抒己見。其中,楊雄楓同學提出將手用砂輪機固定,像“磨車刀”這樣的方式去磨;章園紅同學的思踐是設計一套皮具,在普通磨床上加工……但種種設想皆因效率不高,或成本較高等原因,在討論中被一一否決了。這時,王堅毅同學靈光一閃,突然想到了自己配鑰匙的經歷:“也許配鑰匙的機器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陳老師二話不說就帶著他們借來了學校總務處的這臺設備。“拆!”隨著陳老師一聲令下,學生們將這臺機器拆得七零八落,逐漸摸透了它的結構和原理。
這個方案被初步認為可行后,5名學生便用電腦三維模擬該設備,在電腦上進一步驗證了這個思路的可行性。備受鼓舞的學生們一鼓作氣忙活起來,能自己動手做的就自己做,不能做的就從學校定點合作的標準件零售店購來相應元件,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就研發出了能夠將工作效率提高3倍之多的電腦橫機選針壓腳自動倒角機,讓企業老總連呼:“不可思議!刮目相看!”
從每天只能手工制作200余根橫機用針,到一天可以制作完成600多根粗細均勻的優質用針,電腦橫機選針壓腳自動倒角機的創新發明不但將工人從手持5斤重砂輪的高強度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也讓原本為勞動力不足問題傷透腦筋的企業老總笑逐顏開。難怪他會當場拿出5000元的獎勵塞到這5名學生手中,并發出誠摯邀請:“只要你們愿意,畢業后都來我的企業,我給你們熟練工的待遇!”
浙江是一個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新昌有很多生產羊毛衫、襪子的小微型橫機企業,永康有很多生產小五金的企業,溫州還有很多生產鞋子的家庭作坊,小微企業多是浙江各地市縣經濟發展中的一塊“共有印記”。除了新昌縣職業技術學校的項目之外,象山縣技工學校的“防爆式臺虎鉗”也是中職學校為小微企業服務的一個典范。對此,浙江科技學院教授陶松壘感慨良多:“學生在實訓中發現稍微用力過猛,臺虎鉗的螺絲就會被弄破。于是他們對破損的螺絲進行了縝密分析,結合從青銅劍中獲得的啟發,在生鐵中加入青銅以增加螺絲的韌性,這對生產臺虎鉗的小微企業是很有現實生產意義的創新發明。”
這些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做的創新發明不但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也很好地體現了社會價值,實現了中職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助力的目標,這也是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中職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初衷之一。“據我們了解,已經有不少學校開始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社會責任,相繼成立相關機構為小微企業服務,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更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上下求索。”聽聞新昌縣職業技術學校成立起“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象山縣技工學校建立起致力于為小微企業服務的“首席工人創新工作室”,方展畫院長甚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