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結合學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實踐,論述校企合作的內涵,指出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校企合作的機制和模式,探討可以借鑒的校企合作路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現狀 路徑
課 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校企深度合作創新辦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負責人:白桂彩 (課題編號:D/2011/03/028 )。
近年來,筆者學校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在專業發展規劃、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習教學、能力評價、研究開發、招生就業、學生管理等方面與企業進行了不同深度的合作,實踐了“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辦校進廠”的深度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對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作者結合所在學校校企合作的實踐,對目前校企合作的現狀作如下的分析和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
校企合作是教育機構與產業界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的各種合作活動的總稱。核心內容主要是職業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培訓中進行的合作。職業學校和相關企業或行業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優勢互補的合作,是將學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學校把課堂建到企業,讓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實現學生在“做中學”,師傅在“做中教”。校企合作是教育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結合,如何建立新的合作機制,是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關鍵。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企業根據需要,直接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實踐性教學等人才培養工作, 職業學校充分利用企業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依托企業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共同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在校企合作程中,構建校企合作德育新模式,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二、校企合作的現狀
對校企合作的程度進行分級,可以分成以下三個級別。
1.淺層次合作
企業加入職業學校的專業指導咨詢委員會,定期到合作學校交流,溝通用工信息;安排學生參觀或參加各種形式的見習、實習等;也可派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開講座。校企淺層合作的特點是一次性,沒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專向深度合作
學校與企業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開展比較深層次的合作。學校在專業方向按企業所需進行確定,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建立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實習指導委員會;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等作為指導委員會成員,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逐步形成產學合作體;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建立橫向聯合體,成立董事會;邀請國內外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加董事會,爭取社會相關行業、企事業支持學校發展,建立由知名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制訂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按崗位群的分類,確定專業能力結構和非專業能力素質的群體要求,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等。
3.全面深度合作
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形成積極互利的關系。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將校企合作的鏈條加長,另一方面將校企合作的面擴大,雙方接觸點增多,相互依賴性增強,逐步形成產業帶動專業、專業促進產業的局面。學校、企業采取雙方共建、利益共享,集體制、管理、利益、基地、就業為一體的新型緊密性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學校和企業逐步形成互補遞進的利益共同體,學校教育和企業人力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相得益彰,實現“雙主體辦學,雙主體育人”的一體化辦學模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政府支持不到位
目前,政府在宏觀政策上對校企合作給予支持和鼓勵,但還缺乏相應法規和有力的財政支持,稅務、人事、教育等部門分屬不同的系統,部門之間的政策和法規缺乏銜接,特別是對企業鼓勵和支持的政策不夠具體,沒有可執行的細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與學校合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
2.學校和企業對校企合作認識不到位
學校與企業存在本位主義思想,認識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學校認為自己是國家辦的公有制學校,與企業分屬兩種體制,很難融合;企業認為辦學是政府的責任,企業應該把資金投向賺錢快、利潤高的行業,而不是做公益事業。這無形中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和障礙。
3.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是校企合作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合作會陷入被動。在筆者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明確企業負責土地和土建工程的基礎設施,學校負責教學設備、行政辦公、學生生活用設備和設施,雙方通過AA制的形式共同構建廠中校。但雙方都認為自己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具體管理學校的執行者無法協調校企雙方諸多領導的意見,導致了校企合作的實體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誤解和僵局。
四、校企合作的路徑分析與建議
1.提升對校企合作的認知
意識形態決定行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社會需求,才是做好校企合作的原動力。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家長等各個層面要對校企合作的意義達成共識,校企合作才會有良好的氛圍。尤其是雙方的全體員工、全體教師要擁有社會責任感,理解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擺正各自在校企合作中的心態和位置,校企合作才能無阻力、平穩地進行。
2.制定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政府要制定校企合作方面的管理制度,讓校企合作制度化,讓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情感合作的層面上。學校、企業應該在政府提供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平臺上,在誠信互惠的基礎上,共同致力于培養社會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這樣校企合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環的
軌道。
3.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政府要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政府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對于校企合作的雙方,要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的領導機制、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成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由學校和企業的決策者共同組成,職責是制定校企合作發展規劃,包括:制定合作戰略,對合作的重大項目予以決策,制定出校企合作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領導小組制定的發展規劃交給具體管理學校的運行小組獨立執行,由執行者實現領導小組的目標和規劃,執行小組只向領導小組匯報工作,而不是具體聽從哪一位領導的意見。最后由評價組科學、透明地評價校企合作的運轉效益及社會效益。通過筆者學校辦學進廠的合作歷程,筆者深深感到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體制是校企穩固合作的保障。
4.發揮行業引導作用
行業組織應該提供該行業人才的需求情況,規范專業設置,開發專業教材等。教育部門應該與行業組織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在行業企業的引領下、指導下,校企合作才能更貼近企業、貼近社會。
參考文獻:
[1]張亞軍,徐亞娜,等.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評[J].職教論壇,2008(12).
[2]雷久相.高職校企合作的創新視角[J].職業教育研究, 2007(4).
[3]張健.校企合作制度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J].職教通訊2011(7).
[4]王文槿,林仙福.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實務[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