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教育,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而育人離不開貫穿始終的情感教育。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具有強烈的情感內(nèi)涵。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在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還要挖掘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因素,滲透思想教育,促進學生情感建立和初步形成。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語文教學不只是感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過程。就情感教育來說,語文教材中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素材,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這里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悅、無名的愁……每篇佳作無不凝鑄著主人公或作者從生活中得來的情感體驗。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fā)掘作品的意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呢?
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再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這些基礎訓練上,而應將目標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領域,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稍加留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是嫻雅精致、膾炙人口之作,它們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甚至是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對自然、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和理解。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了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當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gòu)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再構(gòu)建、再創(chuàng)造。我們知道,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就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閱讀習慣、閱讀趣味、閱讀心理和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入作品所展示的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就會生成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這種心靈的愉悅會使學生怦然心動,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有所感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最能使他們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郁于中”,然后“情動于中”,再“形于言”,優(yōu)美的作品常常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易動人,尤其能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群鶴舞空”的童稚之情,《背影》中“爬月臺買橘子”的濃濃舐犢之情,曹操胸中涌動的“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陸游那“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的那一縷悠悠思鄉(xiāng)之情,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和曠達胸襟,蘇軾“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安閑自適,再加一絲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如何不讓學生心靈為之一震,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只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一個學生的“引路人”和“點撥者”,激勵學生打開心扉,使他們主動地探究,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二、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
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簡言之,就是“親其師,信其道”。這不禁使人想起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都清楚興趣在學習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舉手投足會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師尤其如此。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多地繼承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結(jié)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guī)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guī)范和要求看齊。教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在教學中會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直接對他們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等等,都走進了語文課堂。它們都熔鑄著真、善、美,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真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歷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蕪,領會死海的不死神奇,領略威尼斯的異域風情,感受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熱情,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教學自然會事半功倍。
三、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學習效果
既然要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那么,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聽、說、讀、寫是否應該摒棄呢?回答當然是“不”。聽、說、讀、寫這些學習方法已被實踐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忽略的一點是,語文學習活動在更多的時候表現(xiàn)為一種開放性的群體活動,因而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非常關鍵。學習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能形成一種以自主學習為前提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已經(jīng)深入人心并廣為推行。
語文學習是一種內(nèi)化知識進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而言,因為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所以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加上不同的學習者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習中就可能產(chǎn)生學習效果的不均衡性,此時建立一種由異質(zhì)成員所組成的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學習小組就顯得十分必要了,而且我們還可以促使學生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里, 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 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 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要利用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 陶冶學生的情操, 凈化學生的靈魂,激發(fā)學生的熱情, 使學生樂學、愛學。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情感教育的陣地, 讓孩子在情感之“河”中乘風破浪, 駛向知識的彼岸!
參考文獻:
[1]王雪梅.淺談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2005(8).
[2]沈美華.“情”動而入“境”——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運用[J].文教資料,2006(18).
[3]王定波.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基礎教育,2006(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