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生課堂生成資源,常常會讓平淡的課堂產生智慧的火花。開發(fā)和利用好課堂生成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衡量一個教師能力和水平的標志。機械制圖課教學如何培養(yǎng)調動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效果,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有效開發(fā) 利用 制圖 課堂 生成資源
教學過程是師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的積極、有效及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出哪些問題、發(fā)表哪些觀點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學生之間的討論會在哪些方面發(fā)生爭執(zhí),產生困惑,是否會冒出連教師都沒有想到卻十分有價值的問題,同樣也是不能完全預測的,這就使原來具有極強確定性的課堂,變得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的出現(xiàn),才會產生課堂生成資源,才會常常讓原本平淡的課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所以,如何開發(fā)和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衡量一個教師能力和水平的標志。
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興趣都不盡人如意,如何培養(yǎng)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效果對職業(yè)院校來說就應是首要任務。下面筆者結合幾年來職業(yè)院校機械制圖課課堂教學實踐,談一下對有效開發(fā)和利用課堂生成資源的粗淺體會。
一、正確理解預設性活動和生成性活動的內涵
預設性活動和生成性活動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預設性活動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活動占主導地位。但如果課堂上所有的教育活動及其活動程序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預設的,不僅是漠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豐富性、整體性和個體差異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動發(fā)展。生成性活動是教師在活動前沒有預設的,是在活動展開過程中生成的活動。這是一種基于新型師生關系,倡導師生、生生間多向互動,激發(fā)智慧的課堂活動。
在講授剖視圖形成的內容時,筆者按常規(guī)的思路和步驟講述:如果機件內部結構較為復雜,如何解決呢?這時一位學生立即接話“變成孫悟空鉆進去看”。這個學生說的俏皮話,引起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通常,老師會對這種現(xiàn)象加以制止,甚至批評這位學生,而這時,老師卻利用這個機會說:“說的對!是要想辦法看到里面,但是無法看到里面時,我們就應該把前面擋住的部分拿掉,可是怎么拿掉呢?”有同學說“能切開就好了”,這時筆者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都進行比較,抓住切開的方法進行補充、完善、引出剖視的概念。
二、正確把握生成性活動中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個完整的生成性活動至少需要三個緊密相扣的環(huán)節(jié):資源生成、目標生成、過程生成。如在講“零件結構形狀的表達方案”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技術攻關小組,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起到引導和咨詢的作用,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只給以啟發(fā)性的提問和導引,不給予結論性或肯定性與否定性的回答,而是讓“攻關小組”的每個“技術人員”認真思考、通力協(xié)作、共同研究,確定出自己小組的最佳表達方案。最后,師生共同分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評說出對各個表達方案的優(yōu)、缺點,以此達到教學目標。
三、正確處理好預設性活動和生成性活動的關系
活動的預設是教學設計的產物,沒有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難以成為優(yōu)質的活動。鼓勵課堂中有生成性活動涌現(xiàn),并不意味著不要預設。如在講授“三視圖的投影規(guī)律”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明確“對齊”“等量”“方位”之間的關系,筆者用直線分別將主視圖與俯視圖、主視圖與左視圖連接起來,又用圓弧將俯視圖與左視圖連接起來。這時有位同學突然說:“這不是跑道嗎?”。老師緊接著贊許地說“對!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跑道。我們知道跑道不管在直線或轉彎處,其道寬都是一致的,而左、俯兩圖的寬度方向恰好會沿著這跑道的轉彎處互動。”同時,老師對學生進一步強調:在今后凡是有分析左、俯兩視圖的時候,一定要有進入“跑道”的意識。這樣,老師就為學生提供了一條關于“寬相等”的思維通道,分析定位也較為清晰,出錯的機會就會大為減少。這條“跑道”的比喻在后續(xù)的六個基本視圖中,會更形象地體現(xiàn)和表達。
總之,現(xiàn)代科學教學觀念要重新確立教學資源觀:教學資源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中,瞬時即逝的教學資源尤其寶貴。不是缺乏教學資源,而是缺乏善于發(fā)現(xiàn)和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的眼睛。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資源比預設資源更有意義和價值。因為,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過程中,師生雙方超越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理念,課堂中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好奇,煥發(fā)了課堂的生命活力。因此,我們教師應在繼承傳統(tǒng)的預設教案的基礎上,逐步加大課堂教學改革,使自己真正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
參考文獻:
[1]李文閣.生成性思維:現(xiàn)代哲學的思維方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作者單位:棗莊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