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大同小異的“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聯動”的勞務輸出模式之外,山西省絳縣上呂村特立獨行的是“一帶十、十帶百”的農民創業帶動辦法。由此,一個“打工村”演變為“老板村”。
在更多的政府、媒體還在津津樂道于外出務工農民“撈”回多少人民幣的時候,上呂村外出創業者已經開始帶著資金、新思路及人脈資源回村實施二次創業,追求村莊的綜合發展。
勞務輸出:農民創業帶動
近些年,每逢年關,80多輛小轎車浩浩蕩蕩開回山兩省絳縣郝莊鄉上呂村,寂靜了一年的村莊頓時沸騰起來。臨近的信用社會陡然增加800多萬元的存款,而這只是上呂村小業主們的閑散資金。上呂村年收益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家大有人在。這是一個名不虛傳的“老板村”。
其實,“老板村”原是有名的“打工村”。1980年代初,土地剛剛承包到戶,上呂村人就耐不住村莊的寂寞,開始外出打工。到1990年代,村里只留下50%的人看家護院、淺耕薄種,上呂村因此贏得“打工村”的別號。它“晉升”為“創業村”、“老板村”是2000年以后的事。
2012年7月中旬,由《村委主任》雜志社牽線搭橋,絳縣縣委組織部組織的鄉村干部參觀考察團到省內5個村莊考察學習?!洞逦魅巍酚浾呓铏C提出問題:“外出打工是不是村民的最好出路?”上呂村村委委員楊根虎堅持說:“這是萬不得已,也是最好的出路?!彼睦碛墒牵蠀未迤碌囟啵瓷?。雖盛產玉米,可賣不下錢。小麥倒是價格較高,可產量上不去。3000畝耕地能養活1000多口人,卻不能讓人富裕。上呂村人腦子活絡,他們想當時髦的“萬元戶”。外出打工成本最低,成了村民致富的必然選擇。
先走出去的打工者,經過幾年用心磨練,很多人成為小業主,有些還成為大企業家。這些大小老板用工,首先回村里帶人,親戚家的、鄰里的,一帶十、十帶百,有50多家干脆全家人被帶走。據楊根虎統計,全村500多位外出人員中,有100多位老板,約300位村民由老板帶出去。農民創業帶動農民,成為上呂村勞務輸出的主渠道。
景彥軍憑著過硬的絳縣饅頭手藝,在山東省淄博市站穩了腳跟。他經營著20多家良欣(“良心”的諧音)罐罐饃(形似罐子的饅頭)連鎖店,帶出去的10多戶村民(包括鄰村人),大多也開起罐罐饃店,他們各自又帶出去3~5戶人。
馮社教是山西省服裝協會副會長,他在太原服裝城搞批發10多年,創辦的社教針織內衣公司設有營銷團隊、連鎖店、配貨中心、客服中心等機構,在競爭激烈的服裝市場穩立潮頭。他的銷售網絡涉及全省11個地級市76個縣,二、三級市場覆蓋率達80%。馮社教帶出去的6戶村民,目前,多數獨立經營內衣,他們的年銷售額達6000萬元,利潤80多萬元。上呂村村民在太原市生意穩當、買房定居的有30多人。
楊水絳在太原市開鹵豬蹄店已有20多年,如今,桃園二巷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楊老二鹵豬蹄店一年凈賺30萬元。他帶出去8個村民,目前,有2個分別開了加盟店。楊水絳說:“下一步,我要開加工廠,給更多的連鎖店配貨?!?/p>
郝莊鄉黨委書記衛文靜說:“那些創業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人往往是村干部、黨員,其中具有必然性?!鼻G桂榮、馮社教、景彥軍都是黨員。
上呂村人選擇的創業項目中,小吃業約占80%,服裝業超過10%。
晉南人歷來講究飲食文化,上呂村人打小耳濡目染的家常小吃,成為其創業的主要項目。比如:楊根虎的水煎包,楊老二的鹵豬蹄,還有炸油糕、羊肉湯等。這些小本生意易啟動,對場地要求不高,適于個體靈活經營。重要的是上呂村人肯吃苦,不嫌利小,不怕起早,有恒心,十年八年干下去,追求著最本分的財富積累。楊根虎介紹道,上呂村許多人祖籍山東,他們的祖輩逃荒到絳縣謀生,帶來了胡辣湯、水煎包等小吃。改革開放后,這些人帶著晉南面食,比如:罐罐饃,重返山東創業。幾種小吃成就了兩代人的跨省遷徙,只不過,祖輩為謀生,當代人為發家。
也有像荊桂榮一樣敢于超越小飲食的大干家。荊桂榮在山西省創辦的“超越世家”內衣連鎖店超過500家,年營業額在1億元以上。2012年5月,超越世家10周年店慶,荊桂榮招呼1400多位經銷商在山西飯店用餐,在迎澤賓館住宿。他目前是運城市人大代表。1995--2004年,荊桂平的生鐵生意輻射全國許多省市。新近被村黨支部發展為中共黨員的胡學杰,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他投身于教育創業,在太原辦起運城學院教學點,目前學員近2000人。樊會敏在大同市、臨汾市開辦幼兒園。
原因分析:主動與被動的差別
看上呂村“一帶十、十帶百”的勞務輸出模式,不能不想到被眾多媒體響亮報道的另一種“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聯動”的勞務輸出模式。
1980年代以來,農村的勞務輸出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曾經有不少地方政府將此項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強力推進,勞務輸出數量、勞動力收入成為考核基層干部業績的重要指標?!洞逦魅巍酚浾甙l現,媒體鮮有報道這種勞務輸出的可持續情況。2011年,記者曾根據某新聞網提供的線索,找到河北省數年前紅極一時的一個勞務輸出名村。意外的是,那里的村干部說:“已經沒有那回事了!”“那回事”這么快就沒有了?記者當時沒有找到原因。
2012年7月18日,郝莊鄉黨委書記衛文靜對兩種勞務輸出的本質差別作了深刻的分析。
上呂村第一批走出去的村民,是基于自身致富和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說,農民走出村莊,是必然的。第二批及其之后走出去的村民,是受第一批人的示范感召,主動被帶出去的。郝莊鄉2萬多人口中,有6000多人在外務工或創業,這幾乎占全鄉勞動力的全部。這就是“一帶十、十帶百”勞務輸出的效果。
郝莊鄉黨委、政府曾嘗試過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其中一次是組織一批村民到山東省沿海地區務工,不到一周,全部撤回。另一次是到廣東省,只有2個人留下,干了1年也返村。
衛文靜說:“從我們的實踐看,政府主導勞務輸出,難以體現有效組織,難以體現有效成果。為什么自發式和有組織勞務輸出的效果差別如此之大?實質上,這是主動輸出和被動輸出的差別。”
村民帶村民,被帶的一方是主動、積極的跟從,務工過程中遇到困難,想想走出來的成本,返回去的代價,還有人情方面的損失,會積極克服,堅持下去。而政府組織輸出的村民,從一開始就抱有一種被推動的、試試看的心理,他們依賴性極強,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抽身而退。比如:到廣東省務工的那批人,撤回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難以適應。從另一角度看,政府組織勞務輸出,由兩地人力資源部門對接,企業被動接受。被動的企業對務工者的工資、勞動強度等方面的要求難以滿足,這樣的用工難以持久。有的企業干脆拒絕政府的勞務分配,勞務輸出組織者只好直接與勞務市場對接,但組織者與用工企業往往談不攏工資待遇,反倒是務工者個人與用工企業能達成一致。
衛文靜介紹道,郝莊鄉有組織的勞務輸出也有一例成功。2007年,郝莊鄉黨委、政府與新疆建設兵團對接,組織數十人到新疆摘棉花。30天內,一部分村民掙了3000~5000元。之后,報名人數逐年增加,最多時達300人,都是新疆方面出車接送,鄉黨委、政府只負責帶隊。2010年起,鄉黨委、政府退出。這個政府主導形成的季節性的勞務輸出,最終有序地轉化為民間自發式的勞務輸出。
經過實踐、思考,郝莊鄉黨委、政府決定放手,讓村民充分發揮自發帶動的積極性。如今,鄉黨委、政府做的是農民的培訓工作,同時關注各村勞務輸出情況,收集務工者在外地的生存、發展信息,以備必要時從法律等方面為村民提供幫助。
回村創業:資金與新理念的輸入
目前,上呂村的外出創業者,自然分成兩個部分,大部分仍然在外地發展,一部分則回村開始二次創業。
荊延軍10多歲就外出修理電器,自己做老板多年。2009年,他回村流轉80畝耕地搞苗木、果樹種植。衛文靜認為,荊延軍等人正在做—件大事l情:帶頭調整上呂村的產業結構。郝莊鄉位于三縣交界處,全鄉19個村中有14個村以旱地玉米種植為主,這幾年,鄉里嘗試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但效果不好。原因在于,主導調產后,鄉政府并不能掌控市場行情,所以不能向農民下訂單,也就是不能對農民的收益負責。如果強行調產,政府將失信于民。像荊延軍這樣的回村創業者,將新理念落實在耕地上,他的調產帶動作用不可估量。郭新明、崔金旺已經流轉二三十畝耕地搞藥材種植。
楊根虎在外經營水煎包20年,現在回村做起了農機大戶,2臺拖拉機,外加各種機具,從耕到種到收全部配套,為本村及周邊村莊提供有償服務。荊慶群在外開飯店五六年,積累資金后,回村買了一套建筑設備,使出原先的建筑手藝,帶領20個留守村民。走村穿戶為當地農民蓋房、修房,收入頗豐。
而荊桂平的回歸,則產生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他正在以村莊帶頭人和回村創業者的身份,改寫著上呂村的發展史。2008年12月15日,在侯馬市做了10多年生鐵生意的荊桂平被上呂村留守村民請回村莊,選舉為村委主任。2009年1月,荊桂平又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
說起來,上呂村家家戶戶有人在外掙錢,日子過得挺滋潤,但是留守在家里的村民心里并不好受,他們感覺自己的村莊被時代落下了。比如:新農村建設搞了幾年,村里連一條通向外界的主路也沒有,遇上雨天,車、人都寸步難行。而進出村莊,還必須穿越另一個村莊。這些事,荊桂平都看在眼里,掂在心上。2008年,村委會選舉前,從小一起長大的伙伴再一次真誠地對他說:“村里必須有變化!你必須回村當村長(村委主任)”。荊桂平終于下定決心,回村帶領村民重新融入時代,融入市場、融入現代農業,從整體上發展村莊。
然而,上呂村集體身欠4萬元外債,房無一間,凳沒一條,荊桂平新官上任連會都沒法開。他當即買回6張桌子、38條凳子。開會為修路事。大家統一意見后,荊桂平協調了3個村莊的土地,墊資100多萬元,修成一條寬8米、長600米的主路,直通鄉里主干路。施工期間,荊桂平每天6小時守在工地,工序、用料項項把關。縣交通局后來將這條路作為標桿,常將施工負責人領到上呂村說:“照著這標準施工,才能過關!”如今,村里95%的戶通路也得到硬化。2009年,縣里將上呂村定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縣、鄉政府為村里建起5間村兩委辦公室、4000平方米村民活動中心。從外形上看,上呂村跟上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但是,荊桂平認為,上呂村缺乏經濟支撐,實業興村,勢在必行。他帶領村干部到安徽、山東、陜西、河南等省進行市場調查后,決定從羊做起。
2012年7月25日,在上呂村,荊桂平對《村委主任》記者說:“選擇養羊項目有3層考慮,一是羊肉的市場需求特別大,二是羊的抗病能力非常強,三是養羊的成本比較低。但這個項目只能我先做,大部分村民還是喜歡即時效益,等我成功后,他們才會跟進?!鼻G桂平流轉了組里的130畝土地15年,為這個村民小組打了一口機井,并成立鑫昌養殖專業合作社(下稱合作社),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7000平方米的羊舍,引進被爾山羊、湖羊、當地肉羊2000多只。縣里將上呂村的波爾山羊養殖項目納入縣“十二五”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絳縣畜牧局局長、副局長親自上門作技術指導。目前,合作社存欄羊近3000只。荊桂平的目標是1萬只。
合作社購買25~30公斤的小羊,飼養3個月出欄,成本低,收益大。“如果購買25公斤以下的羊羔,成活率低,且飼養6個月才能出欄,成本太高。”做過生鐵生意的荊桂平很會算計。目前,合作社已有400多只種羊,除了自行繁殖外,合作社還在方圓150公里范圍內收購架子羊。
高薪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專業技術人員來自絳縣橫水鎮,月工資6000元。他采用多地飼養辦法作試驗,然后綜合制定出自己的養羊辦法,比如:青飼料和干飼料的科學配比,之后培訓所有工作人員,實行標準化飼養、管理。荊桂平說:“養羊是個良心活,所有工作人員必須品德好,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我們用待遇留人才。”
羊糞由百里之外的臨猗人定期上門收購,每年能賣3萬元。羊糞能賣錢,村民感到很意外。不過,村民用羊糞是無償的。合作社還收購村民原本棄之不用的玉米秸稈做飼料。
絕大部分土地用于種植,山楂樹與苜蓿間作。荊桂平說:“下一年,草下養土雞和野兔。我的真正意圖是,試驗一個小環境的生態農業:牧草養羊一羊糞種樹一樹下養雞兔,最終為全村3000畝土地的充分利用、效益最大化深出一條路子?!?/p>
面向村民實行分散養羊法,先帶動一部分村民參與養羊項目。那些年輕時外出創業、現在回村養老的村民敢于接受新事物,比如:楊根虎、荊漢民。荊桂平充分發揮這部分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制定了分散養羊法:賒體重25公斤左右的當地肉羊給村民,村民圈養到50公斤左右,交回合作社統一銷售,合作社只收回賒羊錢,其余的收入歸村民。目前,有8戶村民響應,楊根虎家領養了40多只,之前他已經賣出2茬,收入近萬元。荊桂平自信滿滿:用不了幾年,更多的村民會加入到養羊行業中!
做好外出務工、創業人員的后勤保障工作,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荊桂平為村兩委承攬的新差事,為的是讓那些在外的村民安心創業。一位在大同創業的村民,家人得了急病,—個電話打給荊桂平,家人得到了及時救治。大同創業者對家里人說:“村兩委提出做什么工作,不能為難,只能答應!”那些得到過村兩委幫助的留守村民,則對在外創業的家人說:“如果村里需要你幫忙,不許講價錢!”荊桂平感慨道:“這力度比我苦口婆心、挨門挨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強了百倍!”
創造一個回村創業的好環境。是荊桂平的中期目標。荊桂榮曾對于荊桂平說:“村里有什么需要幫忙的,盡管開口!要不,先拿5萬元為村里做里點事吧?!鼻G桂平謝絕了。他堅持村里既不向創業者們邀捐,也不接受創業者的自愿捐助?!拔业哪繕耸?,建設好一個回村創業的好環境,吸引更多的創業者們回村長期投資,做大項目?!?/p>
記者向他建議:
先設定投資方向。引導創業者回村共同建設一個羊產業鏈:養殖一屠宰一加工一交易市場一物流、餐飲等服務業。未來,絳縣的羊交易市場就可以建在上呂村。投資人可聘用職業經理人駐村管理項目。
發展村集體經濟。荊桂平為村集體墊資,可以應急,但不可持續。必須發展村集體經濟,為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提供財力保障。選擇與村集體產權相關的項目,讓村集體做股東。比如:村集體可以道路、土地等資源的所有權入股。
成立小額貸款公司,除了吸收每年小業主們800萬元的存款,還可將大企業主的村外流動資金吸納回村,周邊村莊創業者資金也在吸納范圍之內。讓這些資金回村為羊產業鏈、土地充分利用項目服務,為縣、鄉、村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