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物聯網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的引入,農民已慢慢地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成為了新型智能農田的管理者。
據了解,目前,中國移動已經開發了分布于一、二和三產的宜居通、車務通、電梯衛士、智能農業等9大類37項移動物聯網行業和農業應用產品,讓高科技走進了百姓的生活。
動動手機,在家就能管理葡萄園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一直是遠近聞名的葡萄之鄉,這里生產的無核四號、藤稔等品牌葡萄遠銷各地。以前,種植戶們會在大棚內掛上水銀溫度計,要親自到棚里去看才知道溫度,要挖一部分土壤出來用專門的儀器檢測,才知道土壤水分的含量是多了還是少了。而現在,這些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因為,現在的大橋鎮開始興起物聯網種植。
這就是大橋鎮政府與中國移動合作,聯手開展的葡萄大棚物聯網示范項目。該系統不但能精確自動監測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等數據,還可以通過手機直接查詢這些數據。同時,通過手機上網,可實時看到大棚內的高清監控視頻,查看大棚內環境變化情況。
據葡萄園的農技師介紹,手機上的數據看起來更直觀,不像以前必須由有經驗的師傅拿起土塊來捏捏,才知道干濕程度。現在,如果數據顯示濕度不夠,那么輕點手機發出指令,根據預先設置好的程序,自動啟動水泵給葡萄噴灌。因為大棚內安裝了移動視頻監控,平常即使在家中也可隨時看到大棚內部情況。
葡萄園用上物聯網,其作用當然不只是讓種植戶們“偷懶”,更重要的是,它能節省成本,提高葡萄的品質。合作社的毛師傅說:“澆水、施肥都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實現,一畝葡萄一季下來,光澆水、施肥的人工成本就能省下2400元。一個有規模的合作社下面有1000畝左右葡萄田,就能省下240萬元左右的人工成本。而且,因為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實現了實時監控,用來灌溉的水也比原來節省50%左右。”
給魚兒找個“電子保姆”
在浙江湖州市,物聯網技術當起了魚塘的“電子保姆”。以前的魚塘養殖戶們每天都要24小時看管著魚塘,不僅要實時注意魚塘的水溫、光照、濕度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時刻掌握好魚塘水的融氧值。現在,有了物聯網技術的幫助,養殖戶們在家中可通過手機了解魚塘的情況,不僅能測得具體數值,還能看到實時視頻,可以對在魚塘中的增氧設備實現遠程操作,不需要再劃船到水中央去開關增氧設備。
浙江南太湖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是農業部2011年第一批認定的76個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之一,園區內包括200多個大棚和1500多畝魚塘。2012年4月,中國移動與該基地進行物聯網試點項目的合作,以幫助其實現大棚智能灌溉和智能水產養殖。
目前,該基地可以通過依托傳感技術對魚塘水體溫度、pH值和融氧值及大棚的土壤溫濕度、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等參數進行采集,通過無線傳輸技術將數據傳至中心平臺進行分析,從而控制魚塘的增氧泵增氧及大棚灌溉、通風和遮陽設備,并通知管理人員進行科學管理。管理人員還可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對監視地進行視頻監控,可抓拍照片或錄像,也可在本地或互聯網上調用DVR硬盤上任何一路的錄像回放查看,通過遠程操作對魚塘和大棚進行科學管理。
養雞場開啟智能化養殖
在人們的印象中,傳統養雞場、養豬場的環境通常是臟、亂、差,臭氣沖天。但是在湖北黃石,經過中國移動物聯網技術改造后的“智慧農場”或許能改變人們對傳統養殖場的印象。
“智慧農場”主要由養殖環境管理平臺、雞舍終端設備及傳感器、用戶組成。每個雞舍部署若干臺終端設備及相應數量的傳感器,雞舍終端設備通過移動M2M網絡,將環境數據上傳至養殖環境管理平臺,不同的用戶通過PC電腦、手機訪問該平臺,獲取關心的棚舍狀況,并實現短信報警等實用功能。
“現在用物聯網管理雞舍,只要把手機帶在身邊,就能隨時通過手機了解雞舍情況。下雨了,一按鍵就可以把防雨窗簾降下來,運用遠程控制系統自動投料、調節風扇降溫,對雞棚溫度、濕度、光照、環境有害氣體等進行實時監測、預警……”農場主高興地告訴記者。
(據騰訊·大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