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屯留縣余吾鎮河頭村的產業經濟搞得風風火火,村民的錢袋子鼓了,村莊的面貌變了。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河頭村是如何打扎實這個基礎的?得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郭蘇文說起。
河頭村在屯留縣城西北3公里處,全村140戶640人,耕地面積1390畝。郭蘇文上任之初,河頭村村莊面貌落后,村民增收致富乏力。“刮風一身土,下雨一腳泥。”有人形象地描述。
郭蘇文意識到,村莊要發展,拔掉窮根是關鍵。他想的辦法是,引資上項促發展,多元做大富村民。按照這一思路,郭蘇文對河頭村的種植業、養殖業和運輸業實施整合提升戰略,激活村莊經濟發展的動力。
在余吾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郭蘇文和兩委班子成員一道,籌集資金1500萬元,成立了屯留縣益達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達公司)。益達公司改變了過去—家一戶的經營模式,組成一支130輛貨車的運輸隊,并購進10多臺生產設備和生產勞保產品。同時,從事工藝制作、保潔服務等多種經營,經濟效益良好。
郭蘇文說:“益達工貿是一個以扶持弱勢群體為主的福利型企業?!痹摴灸晔杖脒_3000萬元,可吸納130名殘疾人就業,使他們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
小雜糧是河頭村的主導產業,全村小雜糧的種植面積900畝,雜糧種植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49.5%。抓住消費者對小雜糧的個性化需求,大力發展小雜糧產業,是郭蘇文興產富民的又一方法。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為河頭村的雜糧產業作了詳盡規劃,按照區域化布局、板塊化建設、集群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規?;洜I的原則,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打造雜糧品牌,建設雜糧專業村。
產業經濟的興起,為河頭村的基礎建設提供了保障。近年來,村里先后完成“五圖一書”高標準規劃(“五圖”是現狀圖、用地規劃圖、道路管線工程規劃圖、環保環衛綠化規劃圖、近期建設規劃圖;“一書”指規劃說明書),建成休閑廣場,完成了環村林帶、環村綠化帶、自來水、下水道、戶戶通工程。河頭村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新村,先后榮獲長治市重點推進村、平安村,屯留縣重點整治村、生態文明村等稱號。 肖亮曙:將小蘿卜做成大品牌 童小娟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競海村沙土多,長期以來,村民種植蘿卜為主,生活清貧。在這片幾乎只能種植小蘿卜的土地上,怎么才能讓村民致富?村委委員肖亮曙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
一次,肖亮曙去省城廣州辦事,無意間看到一家公司的大樓上寫著“奮斗、團結”等標語。他琢磨,村民們只是單打獨斗地耕作,沒有形成合力。如果把村民聯合起來,像公司一樣形成規模,會不會對致富更有幫助呢?
回到村里后,他提出這一想法,大伙都贊成。經過半年緊鑼密鼓的準備,他帶領村民們成立了第一個蘿卜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凡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都需先交一筆不多的保證金,作為最初的運行成本。
合作社聘請高級農藝師和技術員作指導,采用公司化模式統一生產和銷售,改變了傳統農業零星分散的經營模式。種植戶搞好蘿卜種植,肖亮曙則主要負責推廣蘿卜品牌。很快,村里的小蘿卜擁有了自己的品牌,開始被外地市場接受。銷售規模的擴大,使種植戶收入連年翻番,就連鄰村的村民也找上門來,要求加入合作社。
肖亮曙知道,隨著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蘿卜的商業廣告絕不能少。于是,他在網上做起了蘿卜廣告。這—做法,不僅廣告成本小,還引起了海外客商的注意,紛紛來村里考察。如止一來,過去連村口都走不出去的小蘿卜,居然沖出國門,遠銷至幞國、日本、新加波等海外市場。
之前,競海村每戶每年最多只有三四千元的田間收入??涩F在,僅田間收入就往上翻了好幾番。再加上合作社的分紅,幾乎每戶的年收入都在6萬元以上。沒幾年時間,村里的房子建得高了,不少家庭添置了小汽車?!爸灰兄腔?,敢想敢做,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哪怕是一個小蘿卜,也可以成為了不起的大品牌!”肖亮曙說。
易昌新:在村企問搭建“和諧橋”石國興
2012年“七一”前夕,湖南省新寧縣巡田鄉龍宮村的金易礦業有限公司同當地村民持續8年之久的矛盾終得化解,企業與村民就征用礦山成功簽約,50多萬元補償費分戶存入銀行賬號。達成這一和解的關鍵人物是新寧縣人大代表、龍宮村黨支部書記易昌新。
龍宮村儲藏磁鐵礦1200萬噸。自2003年開始,豐富的礦產資源不僅沒能給村民帶來好處,還引發了一系列糾紛。其癥結主要在于原先簽訂的合同不透明,被占山占地的村民的合法權益未能得到保障,甚至出現了廠家每出1噸精品礦砂,被占山村民的補償只有0.009元錢的怪事。再加上土地征用、用工分成、污染防治、尾渣處理、道路走向等協議內容,矛盾很難化解。據易昌新記錄,他參加各種調解會80余次。
2011年冬,按照縣、鄉要求,易昌新挑起協調重擔。他提出3點建議:企業必須據實讓利;污染冶理設施必須按環保部門要求做到“三同時”;村民們必須顧全大局,不能喪失自己的發展機遇。
易昌新兼顧村民、企業雙方利益,協調工作迅速生效,企業方做出讓步:每出1噸精品礦砂,村民按行情高低,可提成3~6元,被占山的村民人均0.01~0.02元,比原方案提高10~20倍。對應簽約的80多戶村民,他苦口婆心談話120多次,最終破除堅冰。
現在,經易昌新和其他村干部的努力工作,龍宮村1700名村民同意了與企業的開發協議。同時,龍宮村與開發公司簽訂了用工合同,礦場600余個工作崗位中,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當地村民,勞動報酬隨行就市,每個農民工每年收入至少上萬元。
張吉寧:把土窯洞變成小康屋 石顥
走進甘肅省寧縣新莊鎮方尚村,連片成林的套袋果園、造型美觀的小康屋居、四通八達的硬化村道、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路燈映入眼簾。誰能想到,這里的村民曾經住著破舊的土窯洞,走的是晴通雨阻路,花的是汗水浸出的苦力錢。今昔對照,村民們無不夸贊村黨支部書記張吉寧。
方尚村有8個組,296戶1309口人,2850畝耕地。2012年上半年村民人均純收入2750元,與1990年同期相比,凈增1950元。
過去,方尚村兩委班子渙散,工作不力,村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00元,位處全縣倒數第一。張吉寧上任后,將4位善謀事、會干事、能干成事的能人充實到了村兩委班子中,為下一步發展夯實了組織和人才保障。
2006年以來,他先后為村里爭取國家項目扶持資金、動員村民自籌資金3200萬元,實施退耕還林1595畝、荒山造林4900畝,使村莊綠化率達51%,位居全縣前列。建設柏油村道3條2.7公里、水泥村道3條3.6公里。栽植路旁綠化樹8315棵,在主干村道兩旁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建成村級農民文體休閑娛樂廣場2處,配置了籃球架、乒乓球臺等體育健身設施。建成標準化村部,配套建成農家書屋、科技培訓中心、綜治維穩工作站、警務室、留守兒童陽光家園、村婦代會辦公室、計生服務室、遠程電教室、標準化衛生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辦公室。
村莊舊貌變新顏的同時,張吉寧帶領村黨支部—班人整合人力物力,實施以易地搬遷扶貧、舊村改造、村莊美化等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按照“群眾意愿、統—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的原則,建成社區型小康屋居2處156套,目前已從水、電、公路等基礎設施難通的山川區搬遷112戶。還建成標準化六年制小學校。新打機井1眼,建成水上塬工程1處、水塔2座。建成沼氣池200座。完成衛生改廁210戶。建成占地120畝的公益公墓,配套實施了道路和綠化工程。實施農電網改造工程,將每度電電費從1.5元降到了0.6元以下。
2012年,村里在文體廣場鋪設馬路磚1000平方米,刷寫固定宣傳標語、圖案210幅,栽植紅楓等景觀樹1550余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