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在哪?相信很多前沿人士都會想到大數據。今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大數據是框定的主題之一。數據將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資產,就像貨幣或者黃金一樣,在商業、經濟、社會公共事業等領域,決策將會越來越以數據和分析為基礎,而非靠經驗和直覺。
當然,大數據并不是新概念,在物理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是早已存在的理論,只不過此前沒有有效的手段獲取和利用大數據。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的來源變得更為廣泛,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變為可能,大數據的應用領域也得到了快速地推廣。
看起來,未來應該是一個基于IT和互聯網行業的新經濟時代,傳統金融行業也將被“信息革命”。那么,銀行的機會在哪?以“吃利差”為主的銀行如何去搶挖未來互聯網上的“數據”金礦?
銀行缺失非結構化數據
從銀行目前最關心的小微貸說起。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已經在利用大數據技術提供具體金融服務:通過掌握其電商平臺和支付寶的各種信息數據,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自動判定是否給予企業貸款,全程幾乎不用出現人工干預。
宇誠網絡副總裁張東云告訴記者,對于銀行來說,則需要雇傭大量的信貸員去實地調查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要了解企業的融資需求是不是真實可靠,要去審核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要拍照,甚至查電表、水表,而對于很多沒有賬目記載、沒有規范化運營的小企業,客戶經理們還需要耗費很大精力自己去重新搜集整理資金賬本。
顯然,如果銀行要擴大自己的小微貸款范圍,應對的是人力資源投入、運營能力、成本上升和整體效率下降的巨大挑戰,即便是對于民生、包商這些長期研究和經營小微貸的股份制銀行而言。
張東云認為,其實銀行也積累了客戶一些有價值的數據資源,甚至是互聯網企業夢寐以求不具有的數據,比如實名身份信息、在強信用關系下的交易信息等。銀行也都已經重視基于其上的商業價值挖掘。
問題在于,銀行現在的數據大部分僅限于客戶到銀行服務站點之后的交易信息,使用相關產品的信息,但是對于交易背后業務的實際發生情況、客戶的供應鏈、客戶的日常關系、客戶的偏好、客戶在生活中在互聯網上的行為軌跡、尤其是客戶之間的互動聯系,這些是銀行原有的IT系統設計沒有考慮的,也無法掌握的。
因而,銀行在做小微貸業務時更多只能去參考商業圈、行業、地域為維度的較宏觀經濟因素,總的來說,沒有細分到企業的非結構化數據積累,甚至背后都沒有IT系統的統一支撐,業務被割裂了,對于信貸員從調查現場傳回的照片等信息都不能通過互聯網進行方便快捷的共享分析。
民生銀行科技開發部總經理張金順曾告訴記者,數據會成為未來銀行的一種核心競爭力,這也是記者在接觸一些國內各大銀行相關人士時,發現已經被普遍接受的看法。
那么,銀行該怎樣去獲得那些至關重要的非結構化數據?
SOCOMO構筑新的數據采集體系
還是從銀行目前最關心的小微貸說起。銀行最直接思考的一個方向是,能否在現有網銀上承載商城業務,讓客戶登陸網銀做些相關的交易或購買?讓客戶沉淀下有價值的數據?
網銀聯盟秘書長曾碩對這種想法潑了盆冷水。曾碩透露,現在中國五億多的網民每天平均在網時長將近三個小時,而銀行客戶用網銀的時間,每個月累計在一起的時間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做完事以后用戶就退出去,絕不會在網銀里面停留逛商城。
第二種方式是,和其他電商平臺或網絡融資平臺合作。這種方式對于銀行的不利在于,面臨著脫媒的挑戰。阿里巴巴和建行之前的合作擱淺,這就是主要的一個原因。
第三種方式是自建電商平臺。對于銀行來說,跨界太廣,如何推廣品牌、吸引用戶流量很困難。
宇誠網絡副總裁張東云告訴記者,銀行具備的優勢仍然在于原有的客戶,關鍵是在于如何讓這些用戶與銀行的相應服務掛鉤:如何讓銀行服務全面深入融入客戶的工作生活,如何讓用戶(用戶之間)的各種商務信息能被銀行的平臺抓取。
互聯網的重要特征是開放,銀行想要發掘互聯網的價值,唯有開放一條路可走。對此宇誠網絡提出了SOCOMO的概念,即社會化、商業、移動的融合。簡而言之,要以開放的社會化金融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隨行的全方位商業服務。
張東云認為,銀行需要的不是第一代網銀金融信息堆砌的網站界面,也不是第二代網銀數以千計的功能點的交易菜單羅列,而是以“金融服務生活”為核心理念的互聯網銀行生態圈。
具體而言,互聯網銀行要改變傳統網銀的功能菜單導向為以客戶核心需求為導向,把封閉的自助通道拓展為依托于互聯網的開放的金融服務平臺,從系統走向生態。秉承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的互聯網精神,構建開放服務,打造社會化金融服務平臺,與社會化資源充分糅合,依托開放的社會化互聯網平臺和云技術與移動互聯技術、將金融服務融入生活場景,融入商務服務過程,將銀行服務融入互聯網生態。
在這個前提下,以客戶為中心、深刻關注客戶的交互方式及手段,以此建立全新的數據采集與分析體系。在Web2.0時代,大數據原本就應該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的關系為基礎作信息生產、交換,從而產生的巨大信息爆炸,產生比現在更有價值的商業模式。
據記者了解,中信銀行、寧波銀行等已經開始了銀行網上社區的建設,為中小企業、個人用戶提供開放的服務平臺,而交通銀行的電子商城開始允許非該銀行客戶注冊賬戶進行登錄,并為其提供一系列相應的服務。
張東云表示,這種開放平臺對銀行帶來的另一個巨大的好處是,如果建立了用戶的銀行ID和其他互聯網ID的關聯關系,將會讓銀行追蹤到用戶的互聯網行為軌跡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有了這個可能性,銀行可以像現在互聯網企業做的一樣來挖掘用戶行為數據背后的商業價值,況且,銀行還掌握著這些實名制用戶的在銀行內的交易數據。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將大有可為,有很多互聯網企業無法做的事、無法整合的資源,銀行都可能完成。張東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新車上市可能會采用類似團購的模式來促銷,銀行可以準確地匹配潛在消費群體,并在團購的基礎商為買主提供額外的支付、分期甚至消費信貸等一條龍的打包服務。銀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也是類似,相比于大眾點評等互聯網企業,在本地消費生活服務上,銀行可以整合信息查詢、精準推送商家信息、尤其是包括支付在內的各個服務環節——屆時,銀行也將真正得以撬動互聯網上的“數據”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