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王別姬》始終只有一個故事,而霸王、虞姬卻是多人的故事。在有記載的漢文字歷史中,想必也只有梁祝化蝶的凄美和霸王別姬的絕艷讓愛情如此動人心魄。而在跨越地中海的文明中,電影《埃及艷后》所講述的女主人公Cleopatra,則幾千年來盛名不衰。在這個多人參與的故事中,異域的“霸王”與“虞姬”同樣留下了最精美的歷史記憶,也鐫刻了最奢華的史詩。
近日,在英國Totalfilm評出的銀幕50大經典形象中,伊麗莎白·泰勒飾演的《埃及艷后》排名第10位,而排在其后的不乏有鋼鐵俠、超人、甲殼蟲、哈利波特、阿甘、威廉·華萊士、肖恩等明星大腕,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凱撒與Cleopatra之“霸王”別“虞姬”
“別動,我叫你走了嗎……這是我的地方,由我發號施令,我不是你的犯人,你則是我的客人。”
這是《埃及艷后》影片中從地毯中“滾”出來的Cleopatra繼“謝謝”之后的第二句臺詞,沒有比這更加囂張的“戰俘”,女人的強勢與征服欲望放肆到了極致,而能夠與之相媲美的只能是凱撒更大的征服欲望——征服世界與征服面前這個傲慢的女人。不難看出,這是Cleopatra的本性使然和刻意表演,對于從小在驕奢淫靡的宮廷中長大的貴族,這種講話的語氣來源于至高無上的權力和驕傲。同時,Cleopatra也深知怎樣俘獲一個男人的心,特別是面對一個能夠統治世界的鐵血男人,需要滿足的是他瘋狂的征服欲望,而不是投懷送抱的似水柔情。
在影片的開始,導演約瑟夫·L·曼凱維奇就巧妙的告訴了Cleopatra被歷史記憶的原因——美貌、智慧、才華、傲慢……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元素都在強化歷史本身的記憶。這位尼羅河畔的絕色佳人以她傾城傾國的姿色不僅保證了埃及王朝二十年的和平,也讓古羅馬帝國的君臣心甘情愿的為其效勞。從凱撒大帝舉國歡慶入城,到大將安東尼叛離羅馬,在江山與美人的選擇中,征服世界的雄性欲望將二者同時選擇,或者干脆放棄江山,但絕不拒絕美人。
對于Cleopatra的評價,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在文學藝術意義上,埃及艷后的絕色無可爭議的成為一段傳奇,引起女人的嫉妒和男人的瘋狂;從歷史范疇上講卻具有善惡的雙重標準——善,對于古埃及人民,這位女主人用自己僅有的資本避免了埃及的戰爭;惡,對于古羅馬帝國,她蠱惑了羅馬的兩名大將,干擾了帝國藍圖和征戰欲望,差點讓埃及變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毋庸置疑,艷后無疑變成了妖后。也正是因為這樣,但丁和莎士比亞認為Cleopatra是“曠世的性感妖婦”,蕭伯納稱她為“任性而不專情的女人”。
對于凱撒和Cleopatra來說,無疑是“霸王”和“虞姬”相互利用,政治意圖將愛情的因素淡化——凱撒的野心需要埃及的小麥、黃金等物質支持,而Cleopatra則需要凱撒幫其奪得埃及王位,并實現“同一個民族,同一個世界”的偉大理想,而這個巨無霸民族的主人則是她和凱撒的孩子——凱撒里昂。這個瘋狂的計劃讓Cleopatra的野心彰顯無疑,在她發現凱撒面對亞歷山大石棺獨自垂淚時,她必然遲疑,她歇斯底里的說服甚至是命令凱撒,以激發凱撒內心的欲望,從而達成自己的目標。
“聽說布魯特斯是你的兒子,真的嗎?”
“我沒有兒子。”
“卡普妮雅,你的第三任妻子。”
“第四任。”
“結婚多久了,十二年?而凱撒仍沒有繼承人。”
“大家都知道卡普妮雅不孕。”
“不孕的女人如同干涸的河流……女人負有使枯木結果的責任,使荒地生機蓬勃,就像尼羅河滋養大地——我就是尼羅河。我將會有眾多子孫,艾瑟斯女神告訴我的,我的雙乳精于孕育愛與生命,雙臀曲線分明而渾圓,據說這種女人善于生兒育女。”
這是Cleopatra在加冕為埃及女王后躺在床上和凱撒的對話,對于凱撒大帝來說,向一個女人說出自己沒有兒子而且自己的妻子不孕的事實,這意味這什么?凱撒的大將們在埃及女王登位儀式上肯定想不通,凱撒為何要求羅馬帝國的大將為埃及女王下跪。如果Cleopatra與凱撒的愛情實為相互利用,那Cleopatra在獲得埃及王位后,為何繼續露骨的誘惑凱撒?也許她的野心不僅僅在于統治埃及,凱撒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在閨房激情之后他是否會有些后怕?一個能管理國家兵馬,善于用兵和征戰的男人,不可能無法參透其中的玄妙。“亞歷山大征服世界死時三十二,我現在五十二”,也許凱撒在面對亞歷山大石棺時說出的這句話可以解答這個疑問。
Cleopatra的可愛隨時都在顯露,哪怕是在莊重的入城儀式上,Cleopatra也不忘在羅馬人民面前向他們的主人當眾拋媚眼。在凱撒遇刺身亡后,Cleopatra美夢頃刻化為泡影,黯然離開羅馬,雖然在離開時略顯悲情,但是與愛情本身的關聯太少了,她留給安東尼的手絹暴露了這個女人的心思。
安東尼與Cleopatra之“霸王”別“虞姬”
安東尼與Cleopatra,無疑是“霸王”先動了情,“虞姬”日久生情,后來的結局是否印證了《非誠勿擾2》中的那句經典臺詞——誰動感情誰完蛋!雖然二人愛得狂熱,并有一見鐘情、兩情相悅的美好,但恐怕只有馬克安東尼會這樣認為,Cleopatra則是從利用開始。
“她征服了羅馬人民!”這是馬克安東尼在Cleopatra進城儀式上萬眾歡騰時說的話,人民里面必然包括了安東尼自己,從導演不斷的給馬克安東尼鏡頭也可以看出,馬克安東尼必然是之后影片的主角。
馬克安東尼的愛情爆發與Cleopatra的激發有很大的關系。除了Cleopatra在視覺上對安東尼難以抵擋的誘惑之外,她脖子上佩戴的凱撒幣做成的項鏈便是激發安東尼的最大殺手锏,這再次表現了Cleopatra的智慧,她熟知男人的心思,要讓安東尼羨慕、嫉妒、征服,然后擁有。當安東尼在Cleopatra床前對于凱撒和自己的一翻激辯,就可以看出這劑藥的催化作用有多大。
Cleopatra本來只想借助安東尼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沒有想到被安東尼的激情煽旺了愛情的烈焰,也正是這如癡如醉的愛情燒毀了馬克安東尼,最后也燒毀了Cleopatra自己。
一個野蠻而鐘情的武夫在成為Cleopatra的愛情俘虜之后,沉迷在埃及的奢華和女王的美色之中,從安東尼在亞歷山卓度過了公元前41—前40年的冬天以后,一切災難可以預見的來襲。安東尼作為羅馬的大將,承擔著羅馬帝國的偉業,但為了滿足Cleopatra的野心,安東尼把埃及、塞浦斯路等地贈給了Cleopatra,這足夠讓羅馬人們對安東尼和Cleopatra恨之入骨,同時加上屋大維的挑撥,安東尼在羅馬的威信全無,漸漸失去了國內的支持者。就在元老院爭論不休的時候,曾經少語本分的屋大維不顧冒犯羅馬的傳統習俗,從維斯塔貞女手中拿到了安東尼放置于神廟中的遺囑,遺囑記述了安東尼對Cleopatra的領土分配,還要求和Cleopatra合葬在亞歷山大里亞的內容。屋大維將遺囑在元老院宣讀,頓時輿論嘩然,群情激憤。屋大維順理成章的拿到戰爭金矛,并對埃及宣戰。
公元前31年,屋大維與安東尼會戰于阿克提烏姆海角,馳騁沙場戰無不勝的安東尼有些得意忘形,忽視了海戰與陸戰的區別,并且不聽勸解一意孤行,最終安東尼的艦隊受挫。當得知安東尼生還的可能性減少時,Cleopatra乘坐之船開始撤離戰場。奮力拼殺的安東尼看見“盟友”的撤離,無心戀戰,不顧將士的挽留,拋下自己的殘余部隊任由屋大維殲滅,棄艦隊乘小船追隨Cleopatra而去。安東尼追隨的目的有些模糊,為了責罵?為了報復?還是為了自己的逃離?或者是因為愛?
安東尼的光輝形象在此時已經耗盡,回到Cleopatra船上,安東尼逃兵的標簽更加明顯。Cleopatra的護衛扔掉了安東尼的佩劍,“陛下的命令,她怕你傷害自己”,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安東尼,這是Cleopatra對他的愛和關心,還是對他的羞辱?安東尼已經無法面對自己,開始走向絕望。此時Cleopatra對于安東尼的愛開始高漲,她希望用兩記耳光喚醒喪失斗志的羅馬大將,卻沒想到被安東尼一記耳光打到在地。
“為什么你不壯烈犧牲?為什么不躺在深深的海底?為什么不光榮的戰死?——你因為逃跑而求我原諒,以身為母親、一國之君向我哭訴原因,我能向誰哭訴,得到諒解?誰?向千千萬萬死去的同胞?——你該解釋嗎?還是簡單的一句……因為愛?當我看見你逃走時,我失去所有知覺,只關心——你走了,不關心同胞生死,不關心埃及和羅馬,不理勝敗、榮譽羞辱、敵人朋友、過去未來,只關心我的愛人走了,我一定要追隨她,我的愛,我的主人在呼喚!我只能緊緊追隨,直到那時……我回過頭……了解……你以前說的多么正確!假如……愛,從不是你的主人。”
在墓穴中,安東尼處于情感崩潰的狀態,在這一段獨白中,是對Cleopatra詰問,還是愛的告白,恐怕早已分不清。也正是安東尼無助而脆弱的時候,很容易被鼓舞。在Cleopatra在愛情宣言中——“安東尼,你追隨的愛在這里,作為對羅馬帝國的獻禮,沒有你,我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更不要說東征西討,因為世上再也找不到愛。愿意的話,我陪你一起死,還是,你愿意與我一起活下去?那要看你怎么抉擇——重新成為了斗士”。只是此時,安東尼已經沒有了銳氣,僅僅剩下一時之勇。
重新站起來的安東尼并沒有阻止住屋大維堅定的步伐,在一個沒有衛兵叫醒的早上,安東尼再次失敗了。當他沖向屋大維的騎兵中,用佩劍不斷擊打羅馬士兵的盾牌——曾經也握在他手上的盾牌——他不想再殺戮多少士兵,只想借士兵之劍成就自己的光榮,但他受到了士兵的“禮遇”。安東尼不斷的嘶吼:“出手呀,你們為什么不出手?”最后安東尼跑出屋大維騎兵的包圍,舉起佩劍,怒吼道:“難道沒有一個人,愿意成全安東尼戰死?”沙漠中的士兵以死一般的沉默回答,安東尼失落逃亡。
安東尼回到埃及宮殿,他請求阿波羅德斯結束的自己的生命。對于一個深深暗戀著自己的女主人的護衛來說,面對自己的情敵提出這樣的要求,阿波羅德斯咬牙切齒“我愿意,但我不可以。”最后安東尼在自殺未遂的情況下回到躲在墓穴中的Cleopatra身邊,要求Cleopatra抱緊自己,并要求Cleopatra用吻封住自己最后一口氣。安東尼在愛人懷中走到生命的終點,即使在最后,英雄主義也以浪漫情懷終結。
在安東尼死后,屋大維成功了,他剿滅了最有威脅的競爭者,但是絕對落寞,如同西門吹雪打敗了葉孤城的落寞。英雄的世界需要爭斗,最有力的敵人是自己信念的標桿。他嘶吼著宣布羅馬勇士安東尼的死訊,同時也感知到了戰場平淡如同湯熱湯冷的結局。在成王敗寇的戰爭邏輯中,戰場上的安東尼戛然而止。
屋大維與Cleopatra之“霸王”別“虞姬”
對于屋大維和Cleopatra,顯然是“霸王”、“虞姬”各懷鬼胎。屋大維想帶Cleopatra回羅馬,與活捉安東尼回羅馬的目的一樣,想以此展示自己的威信和成功,強化自己不可侵犯的權力,但是屋大維沒能如愿。作為女人,也許最開始和最后選擇的都應該是愛情,Cleopatra最開始沒有選擇愛情,但最終,她選擇了愛情。
她就是埃及,埃及就是她。沒有一段歷史可以這樣存在于一個女人的股掌之間,她帶給埃及的輝煌和留給后人的談資永遠都不失色。很多人一直在談論,歷史中的Cleopatra是否真如伊麗莎白·泰勒那樣美麗動人。其實Cleopatra如果僅僅靠涂脂抹粉的性感,完全無法征服那么多顯赫的男人。在看似毒辣、工于心計之中,Cleopatra也有感性的一面,看著凱撒的戰火燒毀了西索吉諾斯圖書館、亞里士多德的手稿……柏拉圖的評論、劇本、史料……希伯來神明的圣經……Cleopatra落淚了,也許是對于歷史更替與傳承的責任,也許是對于本族文化消失的惋惜,一個帝國的女人如此動情流淚,而不是膚淺到只關心她的獨特眼妝或者高貴的發飾。
《埃及艷后》拍出了男人最高的夢想——征服世界,也再現了一個母系社會的余輝。Cleopatra控制著那些對她癡迷的男人,左右著他們的理想,即使在那樣英勇的男人中間,她的光芒絲毫未被遮掩,面對女人,歷史也是如此的豪邁!其實Cleopatra只是女人的一個極端面——她的命運至高無上,她的愛情輾轉難定,最后無法逃避也無法更改。
紅顏多情,Cleopatra對于羅馬帝國,是紅顏禍水,而對于她自身來說應該就是紅顏薄命了。她的隕落代表著埃及的和平歲月終結。有人說,安東尼其實就是楚霸王,他的死意味著人類幼年時代的結束,人類開始進入世故、圓滑、狡詐的成年期。也許正是屋大維的卑鄙成就了世俗意義上驚天動地的成功,但是在一場卑劣的“達爾文主義”戰爭中,失敗者更值得我們尊重。安東尼失敗了,Cleopatra選擇了不被理解的死亡方式,就像沒有人相信在《鴻門宴傳奇》中,柔美的虞姬會借劉邦的短劍自刎于楚霸王的懷中一樣。
Cleopatra是一個時代自我炒作和崇拜的至高點,最智慧的富二代、最不可思議的姐弟婚姻、英勇的凱撒大帝、鐵血柔情的安東尼,精致的妝容與發飾、最高傲的氣質、最毒惡的自殺方式……每一個標簽都足夠讓一個普通人變得不平凡,更何況是集這些經歷于一身,只是這種自我的炒作方式沒有當今社會的惡臭,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人生,Cleopatra生于亂世,也成就于亂世。
凱撒稱雄一世,最后也不得不面對晚年的愚昧;安東尼曾馳騁戰場,隕落于自己成長的困惑;屋大維是最大的成就者,除了生硬的歷史他少有被歌頌。Cleopatra作出了最大的犧牲,那是因為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多么清醒呀,生存好像一場漫長的夢——別人的夢。此時終于要結束了——現在,應該開始,我自己的夢了——場永不醒來的夢。”
這是Cleopatra從容的將手伸進裝有巨毒小蛇的果籃中對這個世界最后的告白,同時不難讓我們想到歌德的一句名言——“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便永遠是一個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