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d小調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本體分析入手,從作品的曲式結構、旋律、節奏、調性、和聲等多個方面對作品進行了理論上的剖析,總結出練習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及其相應的解決方法,同時在演奏方法上作了細致的論述。期望能夠為演奏者及教師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觀點。
關鍵詞:d小調奏鳴曲第二樂章 本體分析 演奏提示
《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這部作品是年僅21歲的普羅科菲耶夫于1912年在高加索山脈附近的溫泉度假時所創作,屬于作者求學時期的作品。全曲形式上較為宏大,共分四個樂章,作品生動而富有情趣,同時也避開了純技巧性與過分夸張的音響,使得它更易被人們所接受。
該曲的第二樂章是諧謔曲、活躍的快板,取自1908年交給老師李亞多夫的一次習作。普羅科菲耶夫素有“詼諧大師”之稱,諧謔曲這一體裁是他繼承古典樂派傳統的特征之一。此樂章在曲式上結構嚴謹,樂思完整,加上古典傳統和聲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受到它與古典樂派傳統音樂的淵源關系。與此同時, 這一樂章音樂形象鮮明,有著堅持不懈的進取性和激昂的緊張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變化, 伴奏部分用八分音符節奏的持續性音型貫穿了全曲;大量和弦外音的使用, 也為原本傳統的和聲增添了一些現代風格特有的音響色彩。該樂章生動、活潑、風趣、旋律跨度大、方整而有棱角,自始至終貫穿著無休止的機械律動,這種托卡塔式的節奏型在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作品中很常見。
一、第二樂章本體分析與演奏提示
《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為復三部曲式,a小調。首部(1—26小節)由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構成[a(8小節)+b(8小節)+a1(10小節)]。A段和b段均由兩個4小節的樂句構成,再現段的第二樂句擴充了兩個小節。首部以極其簡單的節奏型表現了如同軍隊行進般堅定的音樂形象,以左右手交叉的斷奏法奏出, 果斷有力,展現出不同于其它時代的音樂精神。踏板需要點在重拍和有重音的地方,這樣能夠使節奏更鮮明,既避免聲音太干,又使和聲清晰。左手對聲音要有所控制以免蓋住右手的旋律。帶有重音的旋律是本段的特色所在,演奏中應把3個音樂層次及不同的節奏律動清楚地表現出來。右手要將旋律彈清楚,伴奏聲部的雙音跳音也要整齊、均勻且富有彈性。第3小節的中聲部半音階要清晰地出來,漸強減弱的力度記號對旋律聲部起到輔助推動的作用,需準確、鮮明地表現出來。第9小節起是首部的中段,這里普羅科菲耶夫將器樂的旋律從聲樂化旋律中完全獨立出來,不再根據聲樂的特征去構思,而是運用連續跨八度的大跳來造成直率、活躍的性格。中段的旋律聲部交由左手單獨完成,可先練習左手,注意8分音符跳音要演奏得突出些,因為短音符不易聽見。右手和弦的最高聲部和中間聲部都要彈清楚,彈奏時要放松,像拍皮球似的借助反彈力來進行演奏。第16小節末的三個和弦,右手應突出旋律音B—C—D,這幾個和弦在這里起到連接的作用,自然過渡到再現段的E音。第23—25小節左手的八度需連貫地彈奏,指法可采用同音上先以5指按鍵再用不發音的方式換為4指的奏法來使得八度音彈奏連貫。第23小節右手和弦中的半音階要突出,最后首部完滿地終止在a小調上。
插入型中部(27—57小節)用持續音一直貫穿, 并將其作為轉調的紐帶。中部由三個樂句構成(4小節前奏+8小節+8小節+10小節),規模上與首部相同,整體的力度為pp,與首部和再現部激昂的強奏形成鮮明對比。這段出現的小連線很重要,它為音樂帶來了輕盈幽默的特點,這也是它的音樂形象也與首部和再現部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素之一。第27—30小節是音形先現的一個引子,演奏此段需要敏感的指觸、聽覺、踏板間的相互配合并將有關奏法的所有標記都嚴格地表現出來。中聲部半音變化運用得很多,作曲家運用半音的交替進行來獲得柔和的色彩對比。每個樂句都要交代清楚,第一樂句在d小調上,第二樂句是降D大調(43—44小節采用降D=升C進行等音轉調,過渡得很自然),第三樂句則是E大調。每個樂句末尾都標注了rit.將音樂稍撐開,而在下一樂句的開頭又回原速收緊,其音樂上的伸縮彈性將樂句清晰地分開,演奏時要將樂句間的呼吸表達出來。需要注意的是第38小節第2拍的高音A不是旋律音應彈輕一些,而此小節第4拍的高音A是旋律音,兩者要區分開。39—40小節左手不能受右手休止符的影響而斷掉,需要連貫地彈奏。第3樂句的句末增加了兩小節的補充(56—57小節)。
再現部從58小節開始,是一個帶裝飾的再現,在音區的運用、力度上有所變化。首部的a部分第一樂句是強奏,第二樂句仿佛回聲般突然輕下來,而再現部里的此樂段整體音區移低了八度,力度上與中部的pp相銜接,兩個樂句都是PP的力度,由遠及近,到了句末才逐步漸強到b部分的f,此后的再現與首部是相同的。
二、演奏中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敲擊的演奏手法
敲擊的演奏手法是普羅科菲耶夫鋼琴作品中較為突出的的特征之一。他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將鋼琴的打擊樂特征發揮得淋漓盡致,演奏其作品常需要干澀、尖銳、狂暴的敲擊性音響,當然這并不是說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作品都是敲擊性的。“敲擊風格”主要是指演奏者憑借強壯的體魄和鋼筋鐵骨般的手指,演奏不和諧的尖銳的和弦,在鋼琴上奏出打擊樂般的音響,發音鏗鏘、尖銳且富有彈性,這需要我們掌握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手的框架要堅固,手框架主要依靠掌關節來支撐,演奏時絲毫不能松懈,手腕應松弛而不僵硬,這樣才能彈奏出集中而強有力的聲音。
其次,手指幾乎要呈一條直線,有利于將力量直接從第三關節導入指尖,而彎曲手指則會造成力量在經過每個指關節時的損耗。觸鍵面積應略大一些以避免 “乍”的音色,使聲音既有鋼鐵般地力度又有厚實感。
再次,離鍵不高,直接下鍵。這種觸鍵方式既可以保證演奏的精確性,也能使手指免于在空中停留太多而減慢觸鍵速度、削弱下鍵力度而使力量的爆發點和觸鍵點合二為一。
最后,力量要順暢貫通。手臂略高于手面,胳膊肘向外微微打開,使肩、大臂、小臂、手腕、手掌、手指、指尖幾乎處于同一直線上,這樣腰部的力量便可以順暢地從肩頭直接到達指尖,力度強且聲音通透。
2.恒定的速度
節奏是普羅科菲耶夫音樂的靈魂,保持恒定的速度是演奏其作品的原則。同時這種不變的速度又與他創作中不斷變化著的和聲、調性、旋律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普羅科菲耶夫不希望作品的速度被演奏者擅自改變,這與他較強的時間觀念是分不開的。《普羅科菲耶夫傳》中描述,他對待時間的觀念很強,對每分每秒都很在乎,他的音樂作品中也體現了這種極強的時間觀念,他在進行創作時甚至按照懷表上的時間來計算節奏和速度。在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中,浪漫主義時期所盛行的以肖邦、李斯特為代表的彈性節奏(Rubato)已蕩然無存。演奏他的作品,在速度一定要保持客觀理性,要像在內心深處安了節拍器一般,將節奏彈得一板一眼,對節奏和速度做到近似“機械化”的掌握,除了樂譜上標出的rit.之外,我們不能因個人音樂理解及意識而有絲毫的改變。無論要表達抒情還是激動的音樂情緒,我們心里的節奏自始至終都要堅定地律動。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將其作品中的音樂內涵更好地表現出來,這是能否成功地演奏普羅科菲耶夫作品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潘偉.論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的藝術創新特色[J].牡丹江師范學院院報,2003,(02).
[2]于潤洋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0).
[3]趙俊英.普羅科菲耶夫第七鋼琴奏鳴曲研究與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6.
[4][英]大衛·古特曼著.普羅科菲耶夫[M].白裕承等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5][蘇]B·霍洛波娃著.二十世紀音樂的節奏問題[J].戴明瑜譯.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