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
被稱為哲學瘋子的尼采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坦言道:“沒有早期音樂教育,干什么事我都會一事無成。”也正如人們所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他的一生都對音樂保持著很高的熱情,尤其鐘愛著拉小提琴。
就連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伊索也這樣說道:“音樂常使死亡遲延。”
人們對音樂的評價從來都是不吝其辭的,但無論人們對音樂怎么定義,它都是一種能表達情感、啟迪智慧、反映生活,甚至是延續生命的藝術。然而戰爭呢?戰爭給人的直觀感受又是什么呢?災難?毀滅?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又豈止這些!當戰爭裹挾著死亡而來的時候,帶給人們的是靈魂深處生出的恐懼和絕望!
音樂與戰爭,一個至善至美,一個至邪至惡;一個美好,一個殘酷;一個給人希望、愉悅、生命的力量;一個卻給人死亡、絕望、無法終結的恐懼。在很多情況,人們都很難將二者聯系起來。然而,音樂一旦和軍事有了聯系,其優美和諧的背后也隱藏著無限的殺機。
音樂:心理防線的攻克者
音樂在相持戰爭中起到出奇制勝、扭轉局勢的事例古今中外亦有之。善于用計的將領,往往在作戰中能將音樂化為置敵人于死地的利器,讓敵人在頃刻間瓦解斗志,繳械投降。
在讓中國文人感概了千百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一曲《四面楚歌》讓人看到了音樂無限的殺傷力與震懾效果。劉邦正是憑借“楚音”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音樂,喚醒了背井離鄉作戰的楚軍士兵的思鄉之情,從而漸漸瓦解戰士們內心的斗志,最終大敗項羽。
即使到了現代,在一些局部戰爭中,我們仍能感受到音樂的神奇力量。1989年,在巴拿馬戰爭中,當巴拿馬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躲進梵蒂岡使館的消息傳出后,美軍立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輛裝甲車包圍了梵蒂岡駐巴大使館,并要求梵蒂岡大使交出諾列加。美軍的要求被拒絕后,美國開始向羅馬教皇施加壓力。與此同時,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在梵蒂岡使館外架起高音喇叭,反復播放抨擊諾列加的新聞和刺耳的搖滾音樂,其中一首就是著名的《無處可逃》,以此來“攻擊”諾列加的“心理防線”。諾列加心灰意冷,最終在多方壓力下,被迫作出了“自愿投降”的選擇。
音樂:士氣高漲的興奮劑
音樂在戰爭中除了用來瓦解敵人斗志外,更多的是鼓舞士氣。當激昂的音樂在戰爭中響起,就像是給士兵注入了一只強有力的興奮劑,激勵將士奮勇殺敵。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發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這一做法受到了奧地利、普魯士為主的封建國家的反對,并組成了“反法同盟”準備在法國復辟帝制。1792年,在“反法同盟”攻入法國的時候,一首《馬賽曲》在法國人民組成的軍隊中傳唱開來,也正是憑借著《馬賽曲》那高亢激昂旋律的鼓舞,使得士兵們熱血沸騰、戰斗熱情高漲,最終打退了外敵,保衛了國家,這次戰爭也確立了《馬賽曲》的崇高地位。
很多人都知道滑鐵盧戰役是拿破侖及拿破侖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點,卻很少有人知道音樂在這場戰役中所發揮的作用。1815年,在滑鐵盧大戰中,與拿破侖軍隊作戰的蘇格蘭士兵陣營眼看就要崩潰。就在這時,一段悠揚的音樂聲響起,一名士兵靜靜地坐在一面軍鼓上用風笛吹奏起蘇格蘭的山地民歌。士兵們聽到家鄉的音樂,精神都為之一振,繼而奮勇地與法軍拼殺,最終擊退了敵軍的進攻。在這場戰爭中,拿破侖軍隊以絕對的優勢卻致使了戰爭最終的慘敗,奠定了整個拿破侖王朝的頹勢,音樂可以說充當了最嘹亮的號角和最有力的武器。
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對列寧格勒戰役有著很深的印象,這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都是極其艱難的一次戰役,也是極其關鍵的一次戰役。當時的蘇聯政府一直對希特勒心存幻想,沒有認真做好防御準備,在德軍發動突然襲擊的時候,使得蘇聯措手不及,再加之蘇聯的東方戰線太長,兵力無法及時收縮。列寧格勒面臨著被攻克的危機,而城內的條件又極為惡劣,凍死、餓死、戰死的人數高達幾十萬。正當人們開始頹喪、氣餒、驚慌不安的時候,列寧格勒音樂廳內響起了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以歌頌壯烈的衛國戰爭為主題的《第七交響樂》。那雄渾激昂的旋律通過電臺、高音喇叭傳到列寧格勒的每個角落,喚起了千百萬人狂熱的愛國激情,激發了他們與列寧格勒共存亡的斗爭信念。正是這種信念激勵著廣大蘇軍將士滿懷激情地投入戰斗,瓦解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致使德國法西斯軍隊在長達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如攻磐石。
納粹的音樂“閃電戰”
顯然,音樂可以起到激發斗志、鼓舞人心的作用。但音樂在戰爭中所制造出來的祥和、安寧的氣氛,也使人忘乎所以。戰爭狂人希特勒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才會屢屢運用音樂武器營造“和平景象”來麻痹對方,掩蓋其侵略行徑,讓人們在祥和的音樂中放下武器。
1939年3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街頭突然飄起輕快的樂曲。市民們緊張的情緒頓時消失,都好奇地涌上街頭看熱鬧。只見一支軍樂隊正在街頭邊走邊演奏,一會兒奏捷克民歌,一會兒奏流行歌曲,市民們大惑不解。等人們清醒過來時,整個城市已被德軍占領。跟在這支樂隊后面的竟是德軍的裝甲部隊。希特勒的部隊在音樂的節奏下,輕而易舉地就占領了布拉格。
1940年4月9日,德國入侵挪威,希特勒故伎重演。當德軍進入挪威首都奧斯陸時,一支1500人組成的軍樂隊演奏著優美的華爾茲舞曲和當時美國的流行小調,給人以舉行盛大的音樂會的錯覺。喜歡音樂的市民們忘記了戰爭的威脅,走出家門跟著音樂跳起了舞來。正當人們沉浸在歡樂中時,幾艘德國登陸艦悄無聲息地靠上了港口的碼頭,一輛輛坦克和裝甲車從艙內迅速沖上岸,在音樂的掩護下從容地駛進城內。轉瞬間,兩萬多名德軍包圍了這座城市。人們想反抗,但為時已晚。
同一天,希特勒用同樣的戲法控制了丹麥。德軍軍樂隊跟隨先頭部隊進入首都哥本哈根,在中心廣場舉行露天音樂會。當音樂會結束,市民戀戀不舍地離開時才發現,所有的交通要道、重要場所已落入德軍之手。
“碟中諜”之音樂情報
音樂“閃電戰”這張王牌在希特勒手中屢試不爽,其幕僚們也深得其精髓。德國情報機關就曾利用音樂這件“外衣”的包裹,獲取了眾多的軍事情報。
二戰期間,一名熱情瀟灑的法國女鋼琴家經常為盟軍官兵作慰問演出,并時常在電臺演奏她譜寫的鋼琴曲。她那俊秀的身姿,常常令人傾倒;她那悠揚的琴聲,常常令人陶醉。然而誰又能想到,正是那優美的旋律,使她一次又一次把從盟軍那刺探來的情報傳遞給納粹德軍!
當時,盟軍在戰場上連連失利,其反間諜機關進行了嚴格的秘密偵查,但一無所獲。后來,盟軍的反間諜機關逐漸將偵查的目光聚焦在這名女鋼琴家身上,于是派了一名女鋼琴手,以學藝為名和她接觸。一段時間后,她們成了知己,女鋼琴家便留宿女鋼琴手。
夜間,女鋼琴家在夢囈中終于泄露了天機。原來,她通過對盟軍慰問演出的機會,利用自己鋼琴家的身份,廣泛與盟軍軍官和士兵接觸,然后將獲得的軍事情報按照規定的密碼,巧妙地編成樂曲,再通過電臺把情報發布出去。由于隱藏著通訊密碼的那些樂曲編排得很巧妙,盟軍一直未能發現其中的秘密,導致盟軍當時連連在戰場上失利。要不是女鋼琴家夢囈的暴露,盟軍恐怕永遠也不能確定她的真實身份,在戰場上也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音樂,這一悲劇的向導
同樣是在二戰期間,音樂也充當了悲劇的向導。自從希特勒開始實施“閃電戰”以后,幾乎橫掃了歐洲大陸,閃電般的開始,閃電般的控制戰爭局面,神話了希特勒。希特勒的“閃電戰”第一次受到沖擊卻是在倫敦,也正因為這次沖擊成就了倫敦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也成就了丘吉爾。然而在轟炸倫敦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有關音樂的插曲。
1940年8月初,德國飛機轟炸倫敦。由于當時大霧彌漫,德國飛機無法定位倫敦市的具體位置。正當德國飛機準備返航時,無線電中忽然傳來了音樂聲,原來是倫敦城在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德軍飛機循著音樂的電波向倫敦撲了過去,一輪猛烈的轟炸中斷了市民們美妙的音樂享受。
音樂與戰爭,尤其是在二戰中進行了很好的結合。我們無法否認高科技技術和裝備對戰爭的重要性,但我們也絕不能忽視音樂在多次戰斗中所起的扭轉性作用,不作過多的渲染,也不過度神話,音樂在這些戰爭中確確實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很多都是在極為關鍵的時刻,讓音樂在戰爭中大顯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