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是波蘭偉大的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度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肖邦一生創作了大約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鋼琴曲,著名的有:兩部《鋼琴協奏曲》、三部《鋼琴奏鳴曲》、四部《敘事曲》、四部《諧謔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練習曲》、《十八首波蘭舞曲》、《四首即興曲》等等。肖邦是十九世紀波蘭最偉大的民族作曲家和愛國主義音樂家,被譽為“鋼琴詩人”, 他的鋼琴音樂創作對整個西方音樂有著重要的作用。肖邦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也是民族音樂的奠基人之一。
肖邦一身共寫了四首鋼琴即興曲,在這四首小曲中我們可以看出肖邦所發揮出來的音樂天才。“即興曲”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預備而臨時創作的樂曲,即往往是一時靈感的迸發。也許正是這個緣故,肖邦的即興曲在形式上相當自由,但也不是毫無規則的發展,而是有著明顯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肖邦的即興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貫的形式。看來像是自由的、獨特的,卻可以感覺到構成上的嚴密。”肖邦的四首即興曲中,以《幻想》即興曲(作品66號,升c小調,遺作)最為膾炙人口。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難度極大,內容深奧且富于幻想。這是肖邦二十四歲時(1834年)的作品,卻直到他去世之后,才在樂譜夾內被后人發現,于1855年出版。標題《幻想》則為出版時所取。據說作者認為這首樂曲的主旋律與法國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興曲的主題有些相似,因此作者為了免遭非議而拒絕在生前出版。其實這首樂曲的內容遠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豐富得多,結構也嚴謹得多。通過這一典故,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創作方面的嚴謹態度。這首肖邦于二十四歲一時靈感迸發而一氣呵成的即興曲有著自由奔放到了極致的灑脫與從心所欲。同時,作曲家又以一種不可思議般的框架貫穿其中,將自由和結構、浪漫和嚴謹完美地統一到了一起。
該曲主要使用#c小調,為附加引子和尾聲的復三部曲式結構。
引子由4小節組成(1—4小節)。全曲的開始由左手奏出特強的屬音升G的空八度,持續兩小節,預示著一場急風驟雨的到來。緊接著左手奏出以六連音為節奏單位的上下起伏的琶音,以揭示升c小調調性、節奏,確定了整首樂曲低聲部的基本節奏音型。
首部為單三段式結構:a(5—12小節)+b(13—24小節)+a1(25—40小節)。整段音樂給人一種心潮起伏、動蕩不安的感覺,左手六連音對右手八連音這種復節奏音型尤其表現出心亂如麻、焦躁、浮動的情緒。彈奏時特別注意,要求雙手完全獨立,才能做到四對三的準確性。a段的第一小節,主導動機延遲十六分時值出現,這樣處理,一下就突出了一種燥動不安的情緒,正如肖邦本人所說的“我的心可以說常常地切分地跳”,給以后該動機的完全再現或變化再現定下了基調。彈奏時,對這急促的喘息必須給以足夠的重視,要與左手配合好,不能停得太長或太短,要恰到好處,保持整體的流暢、連貫,又要給人一種不斷傾訴內心激情的感覺。隨著b段(13小節開始)的進入,在經過急速的音階琶音的流動以后,在急速翻滾的音浪中出現了一段比較清晰的旋律,在一陣陣情感的翻騰中,似乎理出了一些頭緒,一種基調,即一種深沉綿長的悲愴情調。在彈奏時,要突出這一旋律,大指應借助手臂和腕的幫助,使旋律音彈得鮮明而連貫,富有感染力。從17小節起,這段旋律又采用滯后十六分時值出現,這首先從節奏安置上預示了a段的再現。這段滯后的十六分時值出現的旋律音也需突出,彈奏時小指仍需借助臂和腕的幫助,將它們鮮明而連貫的彈奏出來。隨著力度的減弱,半音級進下行,從而推動a段的變化再現(從25小節起),于是,又陷入了“一種難于形容的混合的感情”之中:悲傷、痛苦、抑郁、憂愁、煩惱、苦悶、悔恨等等。
變化再現的a1段,經過30—34小節主導動機片段的級進、模進變奏進入A段的尾聲(35—40小節),右手長達三個八度的下行半音音階及左手八度音的下行琶音進行,從一種激越狂放的精神狀態過渡到平和安定的氣氛之中進入中部。第一段激騰飛越、奔放激蕩的曲調使人產生一種幻覺。像是溢滿絢麗斑斕的色彩,深深觸動我的靈魂,心像是打著旋飛蕩、高歌、狂舞,如有一雙潔白翅膀,我想展開雙翅,在碧藍的天空自由自在飛翔。愛,沐浴在這樣感人的音調中,如熾熱的火焰更加繽紛絢爛,光彩照人,寧愿在輝煌中粉身碎骨,隨風而去。顆粒狀的音符飛濺,如天使在跳舞。噴涌般的激情,恰似,洶涌澎湃的大海,一瀉千里的江水,氣勢磅礴的瀑布。心有多深,溶的下這樣蕩氣回腸起伏跌宕的天籟之音和燃燒的熱情,心太小,盛不下,唯有思緒翻滾、跳蕩、沸騰。夢中,這恢弘的曲調也早已將魂魄吞沒。
中部是由c、d兩個主題構成:引子(41—42小節)+c主題(43—50小節)+c1(51—58小節)+d主題(59—62小節)+c1(63—70小節)+d1(71—74小節)+c1(75—82小節)。由兩小節引子引出,確定了降D大調的調性,給中部主題的出現烘托了一種寧靜安祥、明朗愉悅的氣氛。在經過洶湧澎湃的感情浪潮的沖撞后,情感變得平靜下來,天空充滿了柔和的陽光,思想長上了一副幻想的翅膀,在廣闊的天空自由地飛翔,這是對失去幸福的美好回憶,是對未來幸福和歡樂的無限憧憬。在彈奏這一段音樂時,一定要用歌唱性的觸鍵方法,即用指腹部位貼鍵,用輕柔的手腕借助臂部力量送下鍵,彈出柔美連貫極富歌唱性的聲音,盡情抒發感情。有優美如歌的旋律,把聽眾帶入一個幻想中的美麗世界。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暢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自然酣暢的傾瀉,輕靈縹緲而悠遠,像風中翻飛的白色紗簾,與前后熱情的幻想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夢幻般的意境,輕柔的琴聲,深情的傾訴,恬靜的沉思,飄搖的思緒,清麗婉轉,嫵媚動人。小溪輕幽的撥動琴弦,紫羅蘭在岸邊嬌柔的綻放,露珠玲瓏的掛在葉尖,云雀婉轉歌唱。感覺自己好像開始羽化,漸漸的變成了風,沒有了人的形狀,最后連世俗的顏色也褪去了,于是,癡迷地流連在花叢中,親吻著盛開的和即將盛開的花朵,追逐著花間舞蹈著的蝴蝶,然后,盡情的找尋星星昨夜遺忘在花葉間的那一顆顆夜明珠。
從83小節開始至118小節,是首部的再次出現,音樂處理同前。到119小節開始進入尾聲,左手用跨度較大的分解和弦陪襯右手變型的顫音的旋律音(旋律音由小指奏出,彈奏時小指指尖稍摳緊一點,同樣借助臂部一點力量以突出上面的旋律音),音樂的激烈情緒逐漸減弱至平靜,最后由左手在升C大調上再次奏出中段降D大調的主題——優美抒情的旋律,直到極弱,最后在兩個琶音和弦上結束全曲。仿佛幻想中的世界還在時隱時現,醞釀出一種余韻裊裊的效果。華麗而富有詩意的曲調,演繹了人生最美妙的幻想與愛情,像是一場美麗的夢。在幻想中迷離、彷徨、沉醉。夢幻中,亦點燃希望與光明的火種,憧憬美好燦爛的未來。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這首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年~1845年)的作品代表著浪漫主義音樂家肖邦音樂的奔涌與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一的。如果單單是輕狂意氣的奔騰流轉,就會失之輕浮,沒有了細細品嘗的深邃。單單是嚴謹細致的推敲雕琢,則會落入沉重,沒有了飛揚跳脫的幻彩。肖邦以其神奇的才華,舉重若輕,又舉輕若重,將兩者自然地融合為一體。絲毫看不出一點人工雕刻的痕跡。所以,每聽一次,每個音符、每個小節都會有著不同的變幻組合,就好像五彩的夢境一般交錯疊加,同時十分有序的排列著。所以肖邦不愧是浪漫時期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