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學生技能成果展引來萬千觀眾駐足觀賞,他們近距離感受不斷發展中的臺州職業教育,褒獎之音繞梁不絕;一個校企合作工作推進會掀開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序幕,面對面交流如何更好地推進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思考之問振聾發聵。2012年11月20日,在椒江市民廣場舉行的臺州市中職學校學生技能成果展,于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召開的臺州市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工作推進會,兩相輝映,共同梳理出了臺州市中職教育近年來開放式發展的脈絡。
向企業開放:校企融合推陳出新
在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干凈整潔的核電專業實訓車間里,身著統一工作服的同學們坐在自己的實訓座位上,專心地“擺弄”著手中的電路設備,渾然不覺身后走過了一批批參觀嘉賓。對于核電電氣學部核電電工、核電鉗工和核電安保等不同專業的同學們來說,再大的陣仗也抵不過手中的一個細小零部件。“做好自己最應該做的事”,這不僅是中國核工業第五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五公司)對未來員工的要求,也是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對學生嚴謹專注精神的培育標準。
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中國核工業第五建設有限公司三門核電項目的合作緣起于2009年,當時三門核電項目剛剛開始進入現場安裝任務的實施階段,而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也僅是該項目廣納賢才時被列入考慮范疇的其中一所學校。首批被聘9名員工的優秀表現讓中核五公司認識到了屬地員工的優越性,也讓他們對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教育質量作出了全新評估。中核五公司找到謝衛民校長,闡述了定向培養人才的初步設想,時值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也在積極尋求學校突破性發展的新契機,雙方一拍即合。
2010年8月,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中核五公司簽訂“訂單培養合作協議”,確認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作為教學主體,實施文化課與專業課的教學工作,中核五公司則選派技術骨干、工程技術人員承擔起專業實訓課教學的任務。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專業,共同招收學生,共同商定培養方案,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共同評價學生,共同開發實訓項目和校本教材……中核五公司從人才培養的源頭就開始介入,企業的影響幾乎覆蓋了訂單班學生三年職校學習生活的始終。無論是共建實訓基地,還是聯合開發實訓項目,中核五公司都積極參與到實訓教學過程中來,為訂單班學生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完整、逼真的職場環境。
兩年時間彈指一揮,如今,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中核五公司的校企合作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正如中核五公司負責人所言:“校企合作,不僅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校企合作辦學,不僅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人才資源,也可以為企業新技術推廣和改進提供服務。”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龍頭與抓手,臺州市職業教育的發展一如其朝氣蓬勃的民營經濟,充滿了活力與闖勁,堪稱浙江省職業教育發展的縮影。重視內涵建設、呈現開放姿態,臺州市各中職學校正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不同模式,積極改變職業教育的發展形態。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中核五公司的合作就是臺州市中職學校諸多校企合作模式中涌現出來的個中典范。
合作模式多元化
借力發展,仙居縣職業技術學校與合作企業每半年調整一次校企合作協議,訂單培養既貼合學生需求,又迎合市場需要,與時俱進中彰顯辦學智慧;企業加盟,椒江區第二職業技術學校與聚寶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形成“創業教育+學生校園電子商務+網店經營”的運營模式;雙元辦學,黃巖第二職業技術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構建三年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三階段、六步法”實習模式;頂崗實踐,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根據企業產品生產的周期性特點組織學生赴企業頂崗實踐,聚焦職業素養培養……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背后,是臺州市各中職學校創新育人模式、提升服務能力、加快校企對接的良苦用心。
從訂單培養到引企入校,從半工半讀到頂崗實習,從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到自辦企業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臺州市各中職學校在校企合作領域的探索幾乎囊括了時下最熱門的校企合作模式。既有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又有與企業團體的合作,既有專業類合作也有文化類合作,良好的發展態勢讓臺州市教育局局長林曉鳴喜不自禁。然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林曉鳴局長話鋒一轉,指出:“目前各校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推進改革創新、實現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這些工作都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來推動,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深度合作漸入佳境
站在服務的角度,開展開放性的校企合作。發達的民營經濟曾為臺州市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烙上了“服務”烙印。學校主動到企業去,了解企業需求,幫助解決困難,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深化校企合作,這是臺州市各中職學校一以貫之的合作方式。所以當溫嶺市諸多鞋革類企業遭遇技工荒時,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主動服務當地主導產業,密切與行業商會合作以培養適用性技術人才;當春節前后各大賓館酒店周期性人手吃緊時,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就組織烹飪、酒店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到相關合作企業開展頂崗實習;當黃巖模具產業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瓶頸時,黃巖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利用與模具協會的合作背景,積極開展各類技術培訓,與企業聯手進行技術攻關……
盡管上述舉措都很好地提高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但是銳意進取的臺州職教人并沒有固步自封,他們提出要在改革創新中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共培、發展共享、合作共贏。由此,堅持以服務企業為出發點,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為目標,臺州市中職學校校企合作不斷向深層次發展。
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制定或變更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校企雙方共同商定招生標準、共同編寫校本教材、共同開發實訓項目、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研發實訓設備,安排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安排學生到企業真實生產環境參觀實習……不斷深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讓企業提前介入人才培養環節,讓學生提前介入企業文化,讓學校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實現“校、企、生”三贏。
模式創新時不我待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實踐過程中,聰明的臺州職教人發現每一種校企合作模式都各有利弊,只有取長補短才能探索出一種持續、有效、多贏的校企合作模式。“來料加工模式,學校需考量實訓過程中產生的設備損耗;半工半讀模式,學校要避免落入讓企業變相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怪圈;引企入校模式,學校要慎重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等嚴肅問題;訂單教育模式,學校要平衡企業招工與學生就業之間的利益得失……”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謝衛民的分析道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諸多風險。為了尋找一種真正有利、長久的合作模式,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設立專門的校企合作辦公室,定期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機制與方式,在創新校企合作形式上的探索從未有絲毫懈怠。
研發一種產品、新辦一個專業、振興一方產業,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要做的是集多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自辦企業,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以期拓寬辦學途徑。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從當地特色產業出發,決定研發三門微型石窗,并于2011年在校內成立三門蛇盤石窗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員工皆為學校師生,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從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生產過程既是學習過程,也是產品研發過程,產學研一體化不再是一句空話,學生技能水平也實現了突飛猛進。
“校、企、生‘三贏’是校企合作最堅實的基礎,也是最強勁的動力。企業能獲取優秀的技能人才,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實力;學校能提升整體辦學水平,增加社會效益,獲得社會口碑;學生能提高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實現優質就業。”謝衛民校長堅信:自辦企業的方式可以嘗試,更值得嘗試!
向行業開放:專業產業一榮俱榮
在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鞋革實訓室里,鞋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同學們端坐于按照企業實際生產規格設計的生產流水線前,認真做著手中的活計。據該專業老師介紹,同學們在做的是企業的來料加工產品,而該企業正是通過溫嶺市鞋革業商會與學校確立的合作關系。
積極為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師生的實習實訓提供各種服務,組織實習期間學生的技能實訓工作,與企業共建教學實習車間,協助添置生產流水線等裝備,安排師生上崗實習和輪崗培訓……溫嶺市鞋革業商會與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的合作已達十年之久,商會與學校之間就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社會培訓等工作所達成的默契,已經愈來愈明顯地滲透在鞋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各個環節中。與當地30余家制鞋企業確立合作關系,獲評國家級特色專業,在國家級鞋設計大賽中摘金奪銀,學生就業供不應求……一系列的成績證明了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十年前那個“借船出海”的政策是何等正確而富有前瞻性!
借溫嶺市鞋革業商會之“船”,出中職學校堅持校企合作辦學理念之海,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通過鞋革業商會的企業資源庫,將企業技師借用到學校,讓學校教師下到崗位;將學校辦到企業,讓企業辦到學校;將教室設到車間,把成品推向市場;將企業領導請進校園,把技能人才推向企業。通過商會平臺,企業的信息優勢、技術優勢和工作環境優勢都能為學校所用。反過來,學校也能根據瞬息萬變的行業發展態勢,調整人才培養方向,控制儲備人才數量。
作為橫架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溫嶺市鞋革業商會也為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積極爭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經費保障,主動引導制鞋企業將工廠辦進校園,重視校外實習管理,參與鞋專業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工作等。持久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使得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的鞋設計與制造專業與溫嶺市制鞋產業之間建構起一種默契的聯系,相輔相成!
“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就是對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踐行,也是對民生需求的滿足,近年來臺州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投入越來越大,人才培養模式得到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程度也進一步深化,組建起4個職業教育集團,開始聚攏優質職教資源,實現互惠共享。”臺州市副市長葉海燕在臺州市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工作推進會上強調,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平臺與機會,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服務,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添力。而與行業協會合作,無疑是啟動中職學校專業建設高速發展引擎的重要舉措。
與溫嶺市太平高級職業中學的探索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巖第一職業技術學校與黃巖模具行業協會的合作也是臺州市中職學校積極探索與行業協會合作的成功典型之一。作為模具之鄉,黃巖現有模具企業2200多家,從業人員近5萬人,僅2011年的模具產值就多達115億元,占全國模具總產值的十分之一。黃巖第一職業技術學校主動對接模具協會,合作成立了中國模具高級人才培訓基地,專門負責黃巖模具企業員工的培訓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學校利用行業的先進設備和工藝,為專業課教師的知識更新提供條件與方向;創建校外實訓基地,提高學生操作技能;開展各級各類培訓,服務行業企業發展;安排專業課教師深入模具企業,為中小型模具企業的轉型升級、技術革新提供支持與幫助。
盡管看起來只是與模具協會建立起了“一對一”的合作關系,然而黃巖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卻同時擁有了模具協會下屬2000多家企業的資源、技術、渠道與人脈,這些優勢資源都極大地提升了模具類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帶動了專業的發展。而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育,也反過來推動著黃巖模具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有感于臺州市中職學校與行業協會之間所保持的這種良好的合作關系,浙江省教育廳鮑學軍副廳長重申了行業協會在中職學校專業建設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每一個專業都要積極參與或牽頭組建行業協會,同時爭取專業教師在協會中有話語權。”鮑學軍副廳長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協會加入到中職教育發展的大網絡中來,形成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他呼吁中職學校要多做一些事情,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在與行業協會的合作中先行一步,創設良好的合作環境,真正實現專業發展與產業進步一榮俱榮。
向社會開放:繼承傳統 創新未來
神仙居里第一燈!
在失傳了50多年之后,中國十佳藝人工藝美術大師李湘滿重新搶救回這盞“千年唐燈”,使其重放異彩;在孤寂了25年之后,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再次承啟這項民間手藝,使其后繼有人。五年前,針刺無骨花燈走進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課堂,成為美術、旅游等多個專業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五年后,針刺無骨花燈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大舞臺,問鼎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作品展洽會優秀技能作品一等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學,在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師生的努力下成績斐然。
學校遍訪仙居民間藝人,聘請仙居花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湘滿、曾有作品在上海世博會展出的花燈制作藝人陳朝華等為輔導老師,他們定期到學校給學生上課、做講座,充實學校的教學力量。不僅如此,在民間藝人和學校老師的共同努力下,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相繼編寫出版了四本專業教材,讓原本脫胎于工藝美術和旅游專業的基礎課程有了更為專業的教學構成。通過將民間手工藝人請進校園和組織師生走出校門拜師學藝等方式,使得針刺無骨花燈工藝在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這片沃土上萌生了新的希望。
花燈小巧玲瓏,通體無骨相連,針刺各式花紋,成品美輪美奐,就是這么一盞看似并不復雜的小燈,卻要經過繪圖、黏貼、燙紙、剪樣、裝訂、鑿花、拷貝、刺繡、豎燈、裝飾等13道大工序、30多道小工序,每做一盞花燈都要耗費10天以上的時間。最初只在幾個專業里搞試點,如今已有4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學校還從中遴選出60余名心靈手巧的學生組建起花燈工作室。
然而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張光琪卻并不滿足于這些成績:“學校每年都會選拔一部分學生接受針刺無骨花燈的學習,但真正能出師的每年也不過20余人,而制作一盞花燈少說也要花10天的工夫,人工成本非常大,所以我們現在正在探索如何將針刺無骨花燈這一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時剪時合,一幅幅現場創作的剪紙作品惟妙惟肖;古箏悠揚,一杯杯清香四溢的現沖茶沁人心脾;刀起形現,一個個水果雕花作品栩栩如生;針尖麥芒,一粒粒細小的谷物組成的圖案活靈活現……在臺州市中職學校學生技能成果展現場,幾乎每一個學校的展位前都圍滿了前來感受中職學生風采的臺州市民。而另一邊,一臺由各中職學校師生參演的文藝匯演也在熱鬧開演,載歌載舞的演出與現場制作的作品,相映成趣。
“沒想到中職學校的學生那么能干!”“以前還真是小瞧他們了!”“有很多東西我們只有在小的時候才見過,沒想到這些孩子竟然會做!”……在開放性的展示活動現場,臺州市民對學生們交口稱贊。
傳承發揚,煥發非遺作品新風采
隨著各地申遺步伐的加快,對于瀕臨失傳的非遺作品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臺州中職學校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表現出的責任與擔當,不免讓人心生欽佩。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對于針刺無骨花燈的繼承如此,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對于三門微型石窗的傳承亦是如此。
源于唐朝,發展于宋朝,興盛于明清,有東南沿海藝術石窗鼻祖之稱的三門石窗在近現代以來卻鮮有人問津,掌握這一手藝的老工匠更是鳳毛麟角。“原本在三門當地還有很多石窗古跡被保留下來,但是隨著現代建筑的興起,三門石窗幾乎遭到了掃蕩式的拆除,如果再不保護、傳承、發揚三門石窗,這些看似平常的石窗就會很快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成為逝去的文明。”為了避免無法挽回的遺憾,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謝衛民毅然決定重拾三門微型石窗,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挽救一項傳統工藝,帶動一個成熟專業,提高一批學生的技能。如今,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被評為臺州市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
從一個專門從事制作五谷雜糧手工畫創作的技能培訓基地起步,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五谷秀”是該校與針刺無骨花燈同樣備受矚目的傳統手工藝項目。大批有志于手工、環保、創新的美術愛好者集中于“五谷秀”工作室,以五谷雜糧等各色植物種子為原料,通過黏貼手段,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來創作五谷畫。在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的手中,國畫系列五谷畫寫意傳神,濃淡相生,意境優雅;油畫系列五谷畫用色講究,立體感強;裝飾畫系列五谷畫簡潔明快,生動傳神。張光琪校長自豪地說:“五谷畫樸素地再現了大自然的風采,也喚醒了人們內心一種重返大自然的愿望和感受,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創新發展,開啟中職師生新思維
萬向電鉆、兒童安全門、多工步臺鉆、遠程新型卷簾門、雙向雙用鉗、干果剝殼機……在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展臺前,各種創新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而這些作品的背后都有一個名字——戴震班技師(名師)工作室。這個工作室的一系列創新作品在各類創新競賽中屢獲佳績,更成功獲得多項國家專利,這些成績都佐證了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在創業創新教育領域所走過的輝煌征程。
鼓勵師生大膽開展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與研究,走產學研同步發展之路,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成立技師(名師)工作室帶動了師生的創業創新研究。戴震班技師(名師)工作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鼓勵師生走出校園,到企業生產一線、商品銷售一線、產品展示一線去觀察、學習,學校給師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了寬松的環境。
民營經濟發達、創新思維活躍,勇立潮頭的臺州人一直以敢想敢為而著稱,臺州市中職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直以來都走在浙江省前列。無論是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創業一條街,還是椒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創業創新團隊,抑或是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的技師工作室,盡管各校所采取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殊途同歸,最終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和技能水平。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鮑學軍:辦陽光的中職教育
讓中職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臉上都充滿陽光,這就是臺州市中職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最大成就!這說明我們的中職教育已經走出了過去那種“低著頭、拉著臉”辦教育的困境,師生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從他們陽光的笑臉中,我們發現了中職教育的精彩,看到了中職教育的希望,找到了中職教育發展的路子,相信中職教育在培養人才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兩個維度上,大有可為。通過兩個活動,我們看到了臺州市中職教育的開放與進取,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基礎能力大大提高,這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中職教育。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臺州市的中職教育已經走到了經濟發展的前面,走到了教育改革的前面,師生自信大幅提升,社會口碑大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