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逆反心理是一個人由少年期心理向青年期心理發展的正常過程,幫助他們順利地渡過這一特殊階段,學校教育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 逆反心理
技校學生正處在青年期的發育階段,這一時期正好從少年期心理開始向青年期心理發展。他們開始有主見,能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但其世界觀、價值觀又不成熟,逆反心理強,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來。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尋找積極的疏導方法,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一、學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
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反應態度,是青少年學生在長期的社會化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認知信息的相對穩定的一種心理傾向。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否定性
對學校、教師的教育和學校制度,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無端否定。
2.評判性
評判學校和老師,評判老師的教學和行為。由于對學校部分老師的不認同和抵制,對老師所教的學科與相關科目的學習出現滑坡;評判社會,對社會負面現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對抗性
往往認為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幫助是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傷害了自己,因而就會表現出嚴重的敵對傾向。
4.冷漠性
對抗造成與父母的關系惡化,對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行為產生厭惡和反感,父母傷心的眼淚不能使他們動情。
5.階段性
青少年的叛逆體現出一定的階段性,主要體現在心理認知能力和生物性適應能力上,心理認知能力上升,評判能力和世界觀開始形成。
二、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很多,總的來講,可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
1.主觀因素
中學階段學生大腦發育成熟并趨于健全,思維越來越廣。思維方式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思維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和家長的勸說、要求、批評,看成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2.客觀因素
學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失誤,例如采取強制的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罰站、辱罵等方式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教育者教育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師沒有因材施教,而搞滿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導致基礎差的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從而使學生降低或喪失學習信心,消極情緒逐漸占上風,形成與老師的敵對情緒。
另外,家庭和社會不良因素會對學生造成心理創傷和失落感。學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鼓勵,家長對子女要求過高,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以及社會輿論、社會風氣和人們的負面心態,使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定勢。
三、防止和消除學生逆反心理的措施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學生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但它畢竟是一種不健康的反常心理,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研究逆反心理的成因并積極尋找疏導方法,促進中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1.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真心愛護學生
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在批評和矯正學生的錯誤時,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教師還要做一些思考和調查工作,對于學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要做具體的分析,處理學生問題更客觀一些。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沖突,減少與學生的頂撞行為。另外,在工作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盡量為每位學生提供進步和展現自我的平臺,并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
2.教育教學方法要創新
學生的逆反心理有時是由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古板,使學生心理疲勞而產生的。所以教學手段應當靈活多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其最大的優勢是直觀,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將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交替使用,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優勢,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3.重視心理輔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當今的素質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師要加強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的心理輔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情動人,解決他們的心理癥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心理上的修養,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就不可想象。”
(作者單位:萊蕪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