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現狀以及課程地位的分析,提出并闡述了信息技術課程的職業本位和教學改革的問題,旨在研究探討如何提升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 改革 職業本位 教學重組
一、問題的提出
1.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
在當今信息革命浪潮中,作為基礎工具課的信息技術課程格外重要。該課程的工具性體現為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換和信息處理。計算機是學好其他課程以及今后進行更高層次學習的重要手段,能為學習者今后的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2000年1月頒布的《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中明確提出,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一門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是必修課,要單獨開設。
2.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現狀
目前,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在進行改革和探究,特別是信息技術課程項目化的研究已經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也有很多相關教材出版。但是這些教材中項目的設計都是針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項目的選擇具有普遍性和大眾性,項目的設計只強調了共性(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性),而忽視了個性(專業特點和專業文化),“適合”所有專業學生的學習,沒有專業特色。學生不知道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了以后,對其職業究竟有何作用,有何影響。這讓很多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了認識誤區,認為這門課程是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的主要課程,計算機專業學生必須學好,而自己學這門課程只是為了完成中專階段的計算機考證,考完證后就完全丟掉,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基礎工具的意義。其實,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每個角落。因此,學生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更應該知道信息技術對專業的影響和在職業中的作用。
筆者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和課程的改革現狀進行分析,根據信息技術課程對中職學生將來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在教學過程中“做、學、教”重組的教學改革。
二、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職業本位
課程觀念是指對課程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是指導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組織的實施和課程評價的總綱。當下中職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構成和教學的實施是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課程觀為基礎的,在知識結構上過度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這與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工具性課程目標相背離。
信息技術課程應當建立“能力本位”和“職業本位”的課程觀。“能力本位”是以培養能力為根本課程目標的理念。“職業本位”則是把職業獲取、就業導向放在核心位置上的課程觀。信息技術課程的“能力本位”“職業本位”的課程觀應當是以職業獲取、就業導向為基本思想,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的課程觀。中職信息技術課程只有以“能力本位”和“職業本位”的課程觀為指導,并切實地加以貫徹和落實,才能真正回歸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
我們經常看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教得很認真也很累,但學生卻興趣索然,缺乏學習動力。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學生體會不到學習這門課程對自己的專業和將來的職業有什么樣的影響。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觀念還沒有及時更新,仍然停留在“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觀念上,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教學,脫離了專業特點和專業文化,沒有充分體現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工具性課程和“職業本位”的特點。
要讓信息技術課程真正發揮工具作用,實現“職業本位”,就必須將專業特點和專業文化融合到信息技術課程中。也就是說將專業特點和專業文化設計成項目或案例,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體會信息技術課程對其專業的作用和將來職業的影響,體驗信息技術課程的有用性,降低學習的盲目性。例如,在中職烹飪專業的信息技術課程Word模塊的學習中,可以將“制作精美菜單”“制作某飯店的宣傳冊”等項目作為學習內容,再將這些項目分解成多個知識點,分別設計成子任務,學生通過對這些任務的學習、操作,掌握了知識點,同時也完成了項目。將知識點融合到專業文化的項目中,充分展現信息技術課程在專業中的應用,讓學生知道此課程對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將來從事的職業是有益的。再如烹飪專業信息技術課程Excel模塊的學習中,可以利用不同食物含不同營養成分的數據信息來制作Excel表格,再利用Excel中的創建圖表、數據排序、數據篩選、分類匯總等功能對食物的營養成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體現了信息技術課程的“職業本位”,學生既學習掌握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操作技能,也進一步鞏固了專業知識。
三、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做、學、教” 的教學重組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他認為“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是中外教育家一致認同的優秀教學模式,至今依然得到職教界的一致推崇和踐行。
而當下,信息技術課程主要采用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卻讓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先教”,學生“后學”——根據教師的教授內容學習知識點,然后“再做”——再利用學會的知識完成相應的訓練任務。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如何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呢?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很多應用模塊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都已經接觸過,也學習過,只不過在小學和初中的學習相對比較簡單、淺顯。對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對信息技術課程并不陌生,要發揮他們的這一優勢,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除了應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外,另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重組為“做學教合一”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項目分解成若干個任務,任務設計由簡到難,層層遞進。教師先將任務拋出去,讓學生“先做”,完成由簡到難的任務,在“先做”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學習,并將問題記錄下來,教師將學生的問題收集起來,再進行教授。這時是施教的最佳時機。因為這時學生的學習多一些主動性,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自覺性,少一些厭倦感,他們的學習主體意識會被喚醒、強化。這時的教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再做”,將先前不會做的或做錯的,通過教師的“再教”,就可以迎刃而解。“做教學”是相互交錯、相互連貫的,在做中學,在教中學,是精講與多做的結合。這種模式將學生記憶、理解、接受的被動性學習變為行動、生成和建構的主動性學習,整個教學進程更加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基礎性工具課程,我們只有不斷地探討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對此課程產生興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鄭金洲主編.教育通論(第一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許建銘,南京鼓樓中等專業學校;
卞愛蓮,南京下關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