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多年的職業教育生涯實踐,筆者發現,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各職業院校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只是其側重點都體現在“教的研究方向”,如研究“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等。要知道教是為學而教,學才能體現出教的效果,學才能出成績。若是學生不學,任你教學手段多先進,任你教學方法多精彩,教師做的都是無用功。所以本文認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忽視了一個研究方向——“怎樣讓學生學”。本文通過分析職業學校學生的來源及質量,認為職業院校學生大部分處于不學習而混學歷的狀態,列舉了學生不學習帶來的危害,指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學的研究方向”——“怎樣讓學生學”不容忽視,同時對解決“怎樣讓學生學”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教學改革 研究方向 怎樣讓學生學
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事業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之后,至21世紀初基本確立了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21世紀“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了我國職業教育培訓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戰略發展思想。職業活動為導向的教學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應形成學生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崗位轉換能力。因此,各職業院校積極參與到教育改革中來,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與此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忽視的一個研究方向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各職業院校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只是其側重點都體現在“教的研究方向”,如研究“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等。將教學的責任全部強加到教師身上,認為學生學習成績不好都是教師的責任,上課學生不遵守紀律是教師的責任,學生不愿意學習是教師的責任,學生不寫作業是教師的責任,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也是教師的責任。至于教學的主體學生反而沒什么責任,沒什么錯誤,學生都是好學生,有錯誤都是教師的。甚至有人說:“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以普通教育為例,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普通教育升不了學的學生都是不會教的老師教出來的學不會的學生,那中國普通院校還有會教的老師嗎?教師該做的是什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詮釋了教師的主要職責。至于學生學不好,則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個賢者,歷史不因其余弟子未成賢者而否定孔子大教育家的定位。學生學不會,學生的責任應占大頭。教學,教學,教是為學而教,學才能體現出教的效果,學才能出成績。若是學生不學,任你教學手段多先進,任你教學方法多精彩,任你舌燦蓮花,學生就是不會,教師做的都是無用功。
所以我們認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忽視了一個研究方向,那就是“學的研究方向”。教學改革中教法的研究成果只有在學生肯學的前提下才有意義。筆者所提“學的研究方向”,不是站在學生學習時的角度去研究“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而是站在學校和教師的角度研究在學生不學的前提下“怎樣讓學生學”。
二、為什么會有不學習的學生
學生進職業學校不就是為了學習嗎?其實不然,學生進職業學校的目的多種多樣,不是所有的學生為學習而來。要說明這個問題,要先分析職業學校學生的來源及質量。職業院校辦學層次分高職、中職、高技、技師幾個層次。可是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教育生源減少和普通高校的擴大規模,造成了職業院校的生源危機,生源質量明顯下降。生源質量的下降體現在整體質量的下降,即普通高校學生、高中生、高職生、中職生的生源質量都下降。主要體現在:
第一,教育生源減少和普通高校的擴大規模,進入大學的標準降低,使得進入大學的分數線降低或高考試題出得偏易,錄取率提高。這一方面造成大學生源質量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剩余的高中生數量減少,而且都是學習成績排在最后面的不善于學習的學生或是根本不學習的學生,這些學生中較好的一部分高中學生選擇重讀繼續考大學,一部分直接走向社會上的工作崗位,而剩下的才是高技、技師生源。明顯高技、技師生源中的高中畢業生是經過層層篩選剩下的質量最差的生源,或者說學習方面基礎最差的生源。
第二,教育生源減少和普通高校的擴大規模,使得大家看到了容易進入普通高校的希望,一方面使得初中畢業生優先選擇讀高中,而普通高中借機擴大規模,生源魚龍混雜,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使得高中生就讀時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使得普通高校的生源質量進一步下降。
第三,教育生源減少和普通高校及普通高中的擴大規模,造成了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使得高職錄取分數線下降或者干脆允許部分學生“注冊入學”。據江蘇省教育廳介紹,2011年已正式啟動高職注冊入學試點工作,共有26所高職院校參加試點,通過注冊直接錄取部分學生,共安排招生計劃3800人,主要從民辦高職院校和少數公辦高職院校開始試點。這意味著在不少中職學校中流行的“注冊入學”,來到了高職身邊,也意味著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大大下降了。
第四,教育生源減少和普通高中的擴大規模,以及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使得初中學生對自己放松了要求,成績下降,使得初中起點的院校生源質量大大降低。這對中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影響更大,因為更好一些的初中畢業生都進入了普通高中或者高職院校,剩下的最差的除了輟學就是進入中職院校學習,造成了中職院校生源質量更低。這些學生畢業后則成為了高技班的生源,質量明顯高不了。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教育生源減少和普通高校的擴大規模,造成了職業院校的生源危機,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可以這么說,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絕大部分是不學、厭學、沒有學習內驅力的學生。學生入學主要為了得到學歷證書,而學生不學習就能達到自己入學的目的,使學生徹底失去了學習的需要,從而產生了不學習的學生。
三、學生不學習給學校帶來的危害
學生不學習給學校帶來的危害巨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在校期間,因為不學習,導致無所事事,結果無事生非,打架斗毆,抽煙酗酒,違反校紀校規,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大量的麻煩。
第二,學生畢業因不學習并未獲得與學歷證書相匹配的職業能力,到企業后不勝任工作,致使企業對學校畢業生質量不滿意,為以后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困難。
第三,學生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因學生不學習而未實現,結果對學校的教育能力產生了質疑。
第四,在用人單位和學生家長的宣傳下,給學校的名聲帶來負面的影響,對目前職業院校生源危機下招生競爭很不利,甚至會使學校因招不到學生從而導致學校辦不下去的危險。
四、怎樣讓學生學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初衷是提高職業院校的教育質量,不是教師教得好,教育質量就高,關鍵是看學生學的好不好,有成績才有質量,學生不學,提高教育質量不過是一句空話。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沒有生存危機壓力的情況下,學生的惰性也展現出來,不愿學習而進入職業院校混學歷的學生比比皆是。從長遠的目光看,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打造出學校的品牌,靠正面的知名度才能提高職業院校的生存能力。所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學的研究方向”——“怎樣讓學生學”不容忽視。
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呢?有人說,讓老師勸勸學生、講講道理,學生就學了。筆者認為,勸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靠律法、靠規范來引導,讓其知道有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否則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才行。至于“怎樣讓學生學”筆者有些淺見闡述如下。
首先,分析學生入學的目的,明確學生要達到目的需付出什么樣的努力和完成什么樣的任務。例如學生入校不是為了學習,只是為了混學歷,那就讓學生知道想拿到學歷必須學習成績過關,否則就不能獲得學歷,使學生產生為達目的而必須學習的外部動機。
其次,嚴肅考試紀律,杜絕考試作弊現象,狠抓學生的真實成績。有些學校的學生成績過關了,但都是靠作弊得到的成績,不是其學習的真實成績,既然作弊能使成績過關,還需要學習嗎?通過嚴肅考試紀律使學生知道,要想成績過關,必須靠自己學習才行,不學不行。
再次,根據學生基礎,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可以淺顯些,讓學生只要學就能學會,然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學生盡力而學。考試時基礎題可出70%左右,使學習的學生都有望過關,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
最后,可以引進競爭機制,采用末位淘汰制。因為學生的整體素質都差,規定幾門課不及格重修或留級,不太現實。但可以規定每個班成績最差的學生,如果一學期中有兩門或三門課程不及格(當然可以酌情定幾門課程都行),就要重修或留級;而即使排名最末但不及格課程未到規定門數的學生可不必重修或留級,但是補考成績要通過。這樣使學生之間有學習上的競爭,每個人都主動為擺脫最末一名而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筆者認為,做到以上幾點,可以解決“怎樣讓學生學”的問題。在學生有了學習需要的前提下,再結合教學改革中的“教的方面”研究成果,必然可以大大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閆其順,李曉芳,等.機械加工和工藝方面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討[J].科技資訊,2009(19).
[2]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