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Flash是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常見的一門課程,一個個靜止的圖片、元件等一旦躍上Flash的“舞臺”,立刻會變得“活躍”起來。然而我們的課堂卻不是如此“活躍”,有時反而會暮氣沉沉,如何讓Flash的課堂氛圍鮮活生動呢?文章對此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中職 Flash課程 教學 策略
一、教學實例從哪里來
任何一種軟件的學習幾乎都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實例來融會貫通的,Flash尤是如此。很多教師喜歡“照本宣科”,按照書上提供的實例步驟亦步亦趨,固然沒錯,可是卻沒有仔細地考慮這個實例是不是生動?學生會不會感興趣?比如在講解“形狀補間”動畫時,教材列舉了一個最簡單的從“圓”到“矩形”的形狀漸變。我們不妨把它設置成學生之前繪制過的內容,從“雨傘”到“QQ”的形狀漸變。如此一來,不僅增加了生動性,還增加了趣味性,讓原來兩個不相干的圖形進行了神秘地變身。而且,它還讓學生認識到,Flash能夠實現從靜到動、循序漸進的神奇變換,還能實現“自編、自演”的心理體驗。
二、讓競爭激活課堂
記得有這么一段話:沒有麥當勞,肯德基的漢堡不會這么好吃;沒有可口可樂,百事也不會這么壯大;沒有獅子,羚羊永遠也跑不快。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真正激勵一個人不斷成功的是對手。
課堂要真正地“活”起來,主要是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如何刺激他們的大腦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課堂,競爭是一劑良方。不管是組與組的競爭,還是人與人的競爭,教師都要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制造競爭,有競爭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記憶。
經濟學中的“鯰魚效應”被廣泛引進企業的用人機制中。鯰魚攪活了懶惰的拉丁魚,讓它一直處于游動狀態,提高了成活率。漁夫回到漁港才能把拉丁魚賣個好價錢。課堂中的競爭,不就是這兇猛的鯰魚嗎?
生活中的競爭能激發一個人積極的態度,工作中的競爭能激發一個人頑強的斗志,競爭讓很多人發掘了自己的潛力。計算機課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演示后學生再做練習,如果一個實例步驟很多,學生會有畏難情緒,往往只滿足于參照筆記上的步驟毫不費力地練習。“沒有思考便沒有記憶”,而“競爭”這條鯰魚不僅攪活了課堂氛圍,還攪活了學生的思維。有競爭便有思考,有思考便有記憶。
三、拋磚引玉:看看我錯在哪里
一位教育家說過:“如果你告訴學生3×5=15,說明你是一個普通的教師;如果你問學生3×5=?說明你是一個良好的教師;而如果你敢跟學生說3×5=14,則說明你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為何這么說?因為最后一個教師的說法故意犯錯,必將帶來學生因不同意見而引發的追根問底的反駁,必將讓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思考。他拋出這一“磚”,引來的卻是無價的“玉”。
在課堂上,教師不妨多故意犯點錯,好讓學生也來批一批,評一評。心理學上認為,人都不愿意讓自己的錯誤公之于眾,但是卻并不介意評價別人的錯誤。所以在Flash的課堂上,教師經常收集學生的出錯作品,并把它作為一筆寶貴的財富納入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糾錯分析!例如,在制作“煙花”實例中,起初,學生因不理解而機械模仿步驟,必將有部分步驟的疏漏而使作品沒有達到預想效果,或根本是大相徑庭的效果。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設置“遮罩層”或是沒有設置“形狀漸變”,帶來的最終結果都是絲毫不見“煙花”的效果。教師把這些作品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讓全班同學講講,這些作品究竟錯在哪里?(但是不要說出此作品是出自哪位學生之手)
如此一來,班上原來常有小動作的學生,也不做小動作了;原來愛聊天的學生,也不聊天了,大家都瞪大眼睛看著電腦,想“揪”出錯誤的根源。
四、作品評價:我的作品誰做主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每個人都有被他人被社會認可的愿望。課堂上,我們的中職學生更需要這種來自教師和同學的肯定與認可。
教師可以把評價交給學生,讓學生代表到主機前代替你來對全班學生的作品予以評價,這會讓教師有意外的收獲。因為,學生的語言盡管不是很專業,但會很樸實,很入心,而且還少有殺傷力。如一次教師讓課代表李×與張××同時到主機旁作評委,他們像說相聲一樣用幽默有趣的語言引起全班同學一片笑聲。
如此的評價方式,學生的參與程度也許不是很高,我們可以換成下面的評價方式:層層選拔,關關篩選。教師把學生的作品兩兩分組,淘汰其中一組,留下較好的一組再進行篩選,從中篩選出較好的幾個作品。在篩選過程中的一切評價都要求學生全員參與,互相評價,此時的課堂就會呈現出“你論我評,各抒己見”的熱烈景象。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