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技校招收的學生,主要是以前里學習成績及表現不佳,有的甚至是小學就幾乎被放棄的“差生”。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差生”在“知行情意”上存在很多弱點,比如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言行舉止偏激、情緒波動較大等等。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現他們并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相反,他們有時甚至表現得相當出色。筆者在此主要闡述在音樂課教學中發掘學生潛力的體會。
關鍵詞:音樂課教學 七種智能 潛能
一、技校學生不應是被放棄的“差生”
新學期伊始,又一批初中生來到技校,為豐富課程內容,學校臨時開設一段時間的音樂課。為了讓學生切實感受生活中的音樂,我們選擇了幾個典型樂曲的旋律片段,當彈到民歌《王大娘頂缸》旋律片段時,琴聲剛一落,就從坐位上傳出一個條件反射似的話音“《水滸傳》!”對啊!連續劇《水滸傳》里的主題曲就取材于這首民歌。老師還沒提問,這位同學就給出了答案,真是太棒了!老師這么一肯定,教室里頓時“哇”的一聲,集體鼓掌并向那位同學送去了欣賞的目光。這位對旋律特別敏感的學生,就有著靈敏的聽覺意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所謂學習能力差,那只是相對的,不過是擅長不擅長的問題,也即是心理學中說到的能力差異。但平時,我們的傳統教育一味注重高學分,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導致那些文化課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被無情地“打入冷宮”。
一天晚上,老師在食堂吃飯,聽到一些學生坐在一起議論。其中一位學生說:“我弟弟學校今年暑假只放20天假,學校要補課,他們那里從初一就開始分快慢班了。像我們這樣都是被學校淘汰的,唉!真讓我傷心。”這些話深深地刺痛著老師。我們的教育正培育著一批如此脆弱、自卑的心靈。在一些人看來,只要成績好就是“優生”,一切光環都環繞著他們,而那些“差生”卻是如此。
學校教育應該反思:學生來學校不只是為了成績,他們有權得到平等的教育,而不是被忽略和放棄,讓他們還未綻放的心靈過早的受到世俗、功利的熏染,成為學校環境里的“弱勢群體”。
二、技校學生具備多方面的潛能
在我們這個由“弱勢群體”組成的技校課堂里,我們發現不乏一些思維敏捷、頭腦靈活、對事物表現出很高熱情的學生。但同時他們又有著因為青春期多動的特點,時時會有沖撞的行為,表現出自我、冷漠、偏激等個體現象。例如,受社會風氣影響,同學之間平時相互幫助和關愛的情緒和行為減少了。為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結合校文藝匯演活動,我們選定了歌曲《在燦爛陽光下》進行練習。即使這首合唱歌曲無論在音域還是節奏上,對于在這方面沒什么基礎的學生來說,有著不小的難度,但它蘊含著一種愛國主義的情感和真摯的大愛之情,能讓聽者和歌者深受感染,促使我們想去盡力地表現它。我們以領唱和齊唱的形式,設計長城式的舞臺隊形進行表演,演出時,所有隊員構成一幅畫面,形成一股凝聚力,效果突出,同時我們看到演出活動體現了學生們的優良作風。我們不禁感慨:誰說這些學生學習能力差、習慣差?我們的學校教育捫心自問,有沒有給他們提供健全的教育環境和模式?在育人之初,我們的教育不僅應給學生成績,還應幫助其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和習慣。
三、發掘技校學生的智力潛能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因創設多元智能理論,被譽為“推動美國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學家”。他指出:人至少擁有七種智力潛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他認為每一種智能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都有著同等的重要性。他在書中指出: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學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這樣做實際上過分強調了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樣為社會所需要的智能,使學生身上的許多重要潛能得不到確認和開發,造成了他們當中相當數量的人雖然考試成績很好,走上社會后卻不能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弊端。而我們的傳統教育迄今為止主要還是依賴這兩種能力,使得在這方面表現不出色的學生被認為缺乏天資而遭到輕視。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反思,盡可能敏銳地、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發掘他們的閃光點。
面對這些被認為“不上進”“沒希望”的學生,教師的工作無疑存在著較大挑戰和難度。但我們再不能冷眼看待這些“弱勢群體”了。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鼓勵,需要我們確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把他們從長期被淘汰、敏感、自卑的思想狀態里調整過來。雖然他們是學業競爭失敗的弱勢人群,但其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資格是不能被剝奪的。
新的學習環境,為技校學生抬起頭做人提供了可能,他們內心有著獲得肯定的情感渴求。比如他們為了能上臺表演,不厭其煩地重復練習,努力尋找好的舞臺效果,給觀眾留下好的印象。因此,學校要呵護學生的心靈,用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殷切的期望鼓勵他們,幫助他們重塑自信,使他們相信自己、尊重自己,并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掘出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同時,還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其中關鍵是教師要與他們產生情感上的溝通,讓他們在關愛、肯定和寬容的集體環境里與老師和同學相處,培養融洽的人際關系,獲得健康的情感交流,以此來溫暖他們的心,幫助他們產生自信、自強的主體思想。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認識到:職校學生也是具有自主發展能力的人。對于他們而言,學科成績不是衡量其學業的唯一標準,他們同樣具有著加德納所主張的七種智能。我們應堅持正確的學生觀,提倡“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欣賞學生和用發展的眼光對待、評價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幫助他們挖掘、釋放自己的潛能。
在音樂教材中,有一章節專門介紹樂器及相關器樂作品,如果老師只是單純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效果肯定不如人意。老師便和同事商量把樂器搬進教室,進行實際表演。我們在課上合作演奏了民樂作品《彩云追月》。當我們用二胡和揚琴表演時,全班學生幾乎以靜止的狀態聽完全曲,然后發出嘖嘖稱贊聲。我們趁此抓住他們的熱情,指導他們利用樂曲中特有的節奏類型,模擬打擊樂器的聲音,與老師一起實踐練習。原來只是被動聽或看的教學場景,立刻轉變成了現場互動的場面,學生表現出了積極高漲的參與勁頭。下課后,有的同學還興致勃勃地跑上來贊揚我們:“老師!你們彈得真不錯!”誰說技校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創設的學習環境和引導的方法。
職教管理部門及教師,應幫助學生發掘自身的潛能,幫助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讓學生知道他們并沒有被“學校和社會淘汰”。因為新時期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不但需要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同時也需要受過良好綜合教育的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這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所以,我們應讓他們感到:擁有一技之長的技校學生與“名牌”學校的學生一樣,都有著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和可能。
我們欣賞并力崇五育并舉的基礎教育,尤其是篤實可見的綜合素質教育,因為我們都希望教育沒有“差生”!
(作者單位:鎮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