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長沙的中學讀書時,我第一次讀到報紙,報名《民力》,是民族主義派的革命的報紙,里面有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及在一個湖南人領導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難的情形。我讀了以后,極為感動,并發現《民力》里面充滿了刺激性的材料,同時我也知道了孫中山的名字和同盟會的會綱。這時,長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動異常,就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的墻壁上。這是我第一次發表政見,可是有點糊里糊涂。我還沒有放棄對于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崇拜,我不很明了他們和新領袖的區別。所以在我的文章中,我主張應將孫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總統,并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其時“反對外資”修筑川漢鐵路的運動開始,成立議會制度的要求也普遍地展開,但結果皇帝只是下詔組織“咨議會”。于是同學們越來越激動了。他們以反對留辮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不滿情緒。我和一個朋友毅然剪去發辮,但約好相繼剪去的一般人卻不履行他們的諾言。因此我和我的朋友就在暗中攻擊他們并強力剪去他們的發辮,結果有十個人做了我們剪刀下的“犧牲者”。這樣,在短期內,我已經從嘲笑“假洋鬼子的假發辮”進步到要求普遍地剪發了。政治觀念是如何地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觀點啊!關于蓄辮,我和一個法律學校的朋友發生爭論,各人執持了相反的理論。這法科學生引用經書上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話來辯論。可是我和反對蓄辮的人們在反滿的政治基礎上造成了相反的理論,叫他開口不得。武漢起義(一九一一年十月)之后,湖南宣布戒嚴。政局在急速地變動。一天,有個革命黨得了校長允許,到一個中學里面作煽動的演講。當場有六七個學生起來聲援他,痛斥滿清并號召大家起來建立民國。每一個人都專心一致地聽著。聽過這個演講四五天之后,我決心加入革命軍,決定和幾個朋友到漢口去,同時我們向同學募一些錢。聽說漢口非常潮濕,必須穿雨鞋,我就向駐扎城外的一個軍隊朋友那里去借。我被衛兵攔住,這個地方已經變得十分活躍了,士兵們第一次領到子彈,大批地在開到街中去。當時,叛軍正在沿著粵漢路進窺長沙,戰事已經開始。在城外發生了一次大戰,同時城內也起了叛亂,城門被中國的勞工們攻了下來。我靠了其中一個勞工的幫助,重新回進城中。然后站在一塊高地上觀戰,直等到最后看到衙門上飄起了寫著“漢”字的白旗。我回到自己的學校,那里已在軍隊的看守下了。第二天,一個都督政府成立,但新都督和副都督并未做得長,一般地主和商人不滿意他們。不到幾天后,我去訪問一個朋友時,看見他們的尸首橫陳街上。作為地主和軍閥們的代表,譚延山打倒了他們。現在有許多學生參加軍隊了。學生軍已經組成,不過我不喜歡學生軍,認為他們的基礎太復雜,決定還是參加正規軍隊來幫助完成革命。清帝尚未遜位,這正是奮斗的時候。……
(選自《毛澤東自傳》,有刪改)
探究練習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反映了什么?
2.從全文來看,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思想上有什么特點?
3.文中學生表示不滿情緒的行動是什么?
4.結合歷史背景談談你對“我已經從嘲笑‘假洋鬼子的假發辮’進步到要求普遍地剪發了”這句話的理解。
5.文末“不過我不喜歡學生軍,認為他們的基礎太復雜”該如何理解?
【付奎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