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寫就的“黃河頌”,文章熱情洋溢地謳歌了雄健的民族精神,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救國救民、“再造神州”的宏偉抱負和堅定決心。
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本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正值“五四運動”高潮過后,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社會黑暗到了極點,一部分在五四運動期間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所以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艱難的國運”擺在了每一個革命者、每一個有愛國心的正直的中國人面前。李大釗等革命先驅已找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之中,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他大聲疾呼,“只有雄健的國民才能扭轉艱難的國運”,號召愛國志士不要被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斗爭,趣味無窮,從而引出了自己對“雄健的精神”的熱情謳歌。
理解精彩的比喻中所蘊涵的深刻含義。作者對這一“雄健精神”的贊美并沒有直抒胸臆,而是在隨處可見的比喻中,寄寓了強烈的感情。這是一份蔑視一切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在作者眼中,任何困難都是革命路上理應遇到的,就像“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在平原上一瀉萬里,有時卻在叢山疊嶺中回環曲折”,就像“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阻”,民族生命的進程“亦復如是”,這是一份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為“老于旅途的人”,只有“走到崎嶇的境界”,才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就像“經過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的人,在這一段道路上,所欣賞到的奇絕壯絕的景致,感到的那種壯美的趣味”一樣,這是一份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就像“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就像揚子江、黃河”,所碰到的艱難國運,阻擋不了它毅然前進的步伐,就像“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中華民族定能劈波斬浪、披荊斬棘,祖國的前途定會無比光明。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讀罷本文,我們不僅認識到了“只有雄健的國民,才能扭轉艱難的國運;唯有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才能鍛煉造就國民的雄健精神”的道理,也讓我們看到了李大釗這樣的革命者罡風御神州,胸襟泣鬼神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