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這篇抒情散文,飽含赤子真情,作者對于情感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到熱血的沸騰。文章在藝術手法上體現了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抒情方式,獨具特色,值得同學們學習和借鑒:
豐沛激越的情感。文章以“我”對土地“熾痛的熱愛”為情感主線,把土地比做“母親”,抒寫土地“無時無刻”不在呼喚我;把“我”比做“土地的族系”,表達“我”為她“戰斗到底”的決心;傾注了“我”對往昔幸福生活的眷戀、沉淪受難時的痛苦、奮起抗爭時的斗志、渴求解放時的希望等復雜情感,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而且文章在敘述中人稱富于變化,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將第三人稱“她”改為第二人稱“你”,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用第三人稱時,感情比較平穩,但隨著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讀者介紹時采用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種真情的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形象、有氣勢的語言。本文眾多的意象如列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紛至沓來,不斷沖擊著讀者的感官世界。思念故鄉時,故鄉的一切——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無不奔涌而出,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盡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事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使讀者看到了一個立體的、充滿細節的,活生生的“關東原野”。文中語句還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等處,形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語句中用詞精當,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使用似乎逾越了常規,“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但細細品味這一詞語,就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總之,同學們在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熾熱情感的同時,也要欣賞揣摩本文優美的描寫、激情的語言,并能深刻體悟、學習、運用,從而寫出精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