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里有個情節,唐僧師徒來到了車遲國。晚上,悟空帶沙僧、八戒到三清觀找吃喝。為了吃得安心,他們把道士們敬奉的三個菩薩(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從座上推到地上,八戒將之扔到廁所。他們仨變成三尊菩薩將供品席卷一空。妖道見供品被吃,認為是三清圣駕降臨,便求圣水以長生。你猜,怎么著?悟空變的元始天尊竟然說話了,使妖道跪拜,極其虔誠。如果菩薩不說話,自始至終呆呆地坐著,任由道士們敬奉,熱鬧是熱鬧,可“泥塑”是死的,沒多少趣味兒。而《西游記》中的“泥塑”忽然有了靈性,而且還開口說了話,道士們誠惶誠恐的場面,不是很讓人忍俊不禁嗎?
講這個故事,不是為了熱鬧。試想,同學們在日常寫作時,文中的人物是不是有點像“泥塑”呢?其實只有事件的敘述,對人的活動只是個籠統概括,人物無靈性,通篇只是一出“啞劇”而已。事實上,作品中的人應該是“活”的,這就需要通過語言表達心聲,正所謂“言為心聲”!假如屋里有你的爺爺、奶奶、父母、弟妹,你即使不在跟前,聽到他們的語言,也能知道是誰在說話,也能想象到他們可能有的情態,這“聞其聲”“見其人”,不正是同學們寫作時需要追求的目標嗎?
具體來說,寫活“泥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觀察生活。要“耳聞目睹”。“睹”什么?“睹”人物在某種情況下的情態、動作;“聞”什么?“聞”人物在這種情況下的語言。同學們要運用多種感官,切實觀察好豐富多彩的生活,并流諸筆端,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生動而豐富多彩。
二、注意切合人物身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齡,其閱歷各異,再加上各人文化素養的差異性及性格的多樣性,他們說出的話是不一樣的。試想,小男孩幼稚的口中不可能說出經歷坎坷的老者的話語;年逾古稀的老太太絕對不能說出現代年輕人的語言。如此舉例,只是讓同學們明白:人物口中的“語”,不是隨便說的,而是要讓讀者借此理解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意等信息的,是為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文章中心服務的。
三、注意人物樸實與通俗的語言。人與人的交往,尤其是通過口語交流,往往最簡潔、最通俗、最樸實,絕對沒有刻意雕琢的、背離生活實際的語言。有一名同學給父母寫信,一開始就用了許多筆墨向父母描繪了所在地的秋景,華辭美句甚多,似乎不把所有佳辭都用上他就不會罷休似的,使人讀后,首先就感到“假”。因為他在信中要告訴父母一些事情,實際上就是向父母“面對面”說話。有誰要告訴父母“秋天到了,天冷起來了”這句話時會說“蕭瑟的秋風吹打著樹木,蔚藍的天空被陰云覆蓋,天寒冷起來了”呢?若心中所想,而口中流出,那么就用我們的手“照錄”流出來的“語言”吧!因為這樣的語言最“真”,也最好!
有了上面的三個“注意”,同學們還應切記前蘇聯文豪高爾基在《談談我是怎樣學習寫作的》中所說的話:“真正的語言藝術總是非常淳樸、生動如畫,而且幾乎是肉體可以感觸到的。應該寫得使讀者看到語言所描寫的東西,就像看到了可以觸摸的實體一樣?!彼裕瑢W們所創作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力爭做到“如觀其形,如見其人,如聞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