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古今詞義發生變化的很多。“骯臟”這個詞,現在指不衛生、不干凈,帶有貶義,但古人卻往往以“骯臟”作為贊美詞。這是因為,“骯臟”這個詞的意思本指正直高亢,所以可以用作褒義。如文天祥的《得兒女消息》:“骯臟到頭方是漢,娉婷更欲向何人。”意思是說面對世道邪惡始終威武不屈而高亢剛直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又何須向人柔順屈服呢!
有些詞由于時代觀念的演變,古今之間的褒貶色彩也發生了變化。“爪牙”這個詞,現在一般指作惡的幫手,而在古代只是指武臣,特別是指皇帝的得力助手。如《詩·小雅·祈父》:“祈父,君王之爪牙。”意思是說:祈父,是君王赫赫有名的助手。類似的還有“走狗”一詞,本以此比喻為人出力者。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狡兔死,走狗烹。”此處“走狗”并無貶義,只是后來才指受他人指使、幫兇作惡的人。如:“北洋軍閥是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復辟”這個詞在近代常常出現,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貶義詞,指恢復反動統治階級的統治。但在古代,意思卻大不相同,“辟”是指君主,“復辟”只是指失位的君主重新復位,并沒有貶義。如《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這里就絲毫沒有貶義。
當然,也有一些詞,在現代漢語中只是中性詞,在古代卻帶有貶義。“鍛煉”一詞,現代只指體育鍛煉、勞動鍛煉之義,指通過實踐提高素質和能力;而古代卻用這個詞來專指酷吏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如《漢書·路溫舒傳》:“上奏畏卻,則鍛煉而周內之。”意思是說:往上匯報擔心被批駁回來,因此就想盡辦法陷人于罪。
綜上所述,漢語中有些詞匯是動態的,我們在閱讀古籍時,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弄清詞匯的時代色彩,才能確切地把握詞意,讀懂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