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幾十年,已經有很多人不知道時傳祥的故事,就像作者孫德宏在《尋找時傳祥》中所寫:“問起時傳祥,一些中學生便搖頭,幾位大學生也雙眼漠然。”在這種情況下,再把他的故事寫給現代人看,寫什么,怎么寫,都是頗費思量的,這就要求作者能從舊有的素材中發掘出新的主題。也就是說,要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尋找一個切入點,發掘出時傳祥身上仍然閃爍著時代光芒的精神特質。
受這個特殊的素材和主題的關聯限制,作者就不能只是寫一篇傳統意義上報道好人好事的人物通訊,而是結合現實,開掘出一個深邃的思想和比較重大的主題:新時期仍需要時傳祥精神,新時期仍需要正直、敬業的勞動者。為了很好地呈現這一主題,文章《尋找時傳祥》的作者孫德宏可謂是匠心獨運。
一、標題暗藏玄機,引發讀者深思
對于不知道時傳祥其人其事的讀者來說,看到文章的標題會產生很多疑惑:尋人?尋人啟事式的文字也能進入教材?怎么回事?對于了解時傳祥的讀者來說,也會疑惑重重:時傳祥已經去世幾十年了,還怎么尋找?怎么回事?這些都會深深地吸引讀者,激發讀者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讀下去,讀者才明白作者并不是要尋找時傳祥這個具體的人,其實是在尋找時傳祥精神。時傳祥精神不僅是不怕苦、累、臟,更在于他的認真、敬業,具備這兩點的精神就可以稱為“精神高原”。這種“精神高原”是人類最可貴的生存狀態,無論是做工人、官員,還是做商人、學者,時傳祥的這種認真、敬業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二、語言樸素平實,觸動讀者情感
作者在語言上并不太講求修辭,而是追求一種十分平實、樸素的風格,將自己激動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都隱藏在一種引而不發、含而不露的客觀敘述之中。如寫到采訪時傳祥的老伴崔秀庭老人,家里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老人很激動,也“有些黯然”,并不是因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為大家忘記了時傳祥,那一句“你寫勞模還有人看嗎”的疑問,分明是一位老人對社會現狀的擔憂,而記者的“默然”,則讓讀者陷入沉思中。這樣,讀者通過作品所受到的啟發是強烈而又深刻。又如文章結尾引用了一位“挺有身份的人士”的話:“現在賺錢再多的人內心深處也都有一種感慨——大家都能像時傳祥那樣正直、敬業、實在,該多好!”這句話樸實無華,突出了大家呼喚時傳祥精神的回歸。
三、事例具體細膩,打動讀者心靈
文章采用了具體、真實的事例寫時傳祥,如通過每天工作量的統計:“一天的總重量得有五噸”“他掏了十七八年糞,基本上沒休過節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塊又黑又硬的老繭”,這些事例,都實實在在、真實生動地表現出時傳祥的敬業、實在、正直、本分的人格魅力。
細節的描寫更讓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背了大半輩子糞的時傳祥成了“工賊”,他帶著一身病痛被遣送回山東農村老家。淳樸的鄉親不認為他是什么“工賊”。幾十年后,老家的老大爺還記憶猶新:“那才叫真正的好人啊!”鮮活地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促使我們深入地反思自我、反思社會現實。
正是因為作者通過巧妙的藝術手法,從舊的素材中挖掘出嶄新的、深刻的主題,既還原了時傳祥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也展現了我們現如今生活中與時傳祥相聯系的一些典型事件,使兩個時代之間的張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使這篇通訊成為名副其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