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篇記敘性的文章,都是將所要表達的內容有層次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需要理順線索。珍珠項鏈很美,然而,若沒有一條線將珍珠串起,便無法成為項鏈。線索是文章的“綱”,“綱”舉方可“目”張。
那么,面對蕪雜的材料,紛繁的頭緒,同學們該如何理出一條可以統領文章的線索呢?
1.理順所要敘述的情節,設置“情節線”。此法適用于以敘事為主的文章。如沈石溪的《斑羚飛渡》,以斑羚被狩獵隊追殺,逃至懸崖邊,身陷險境如何逃生為線索:斑羚被追殺-進退維谷-驚慌無助-一老年斑羚想跳過山澗,墜落下去-老少斑羚分成兩撥,憑嫻熟的跳躍技巧,老斑羚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成功地幫助年輕斑羚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贏得了種群的生存機會。文章的情節線索,扣人心弦,吸引讀者。
2.把握所要塑造人物的思想、品質及其特征,設置“人物線”。此法適用于以寫人為主的文章。如何為的《音樂巨人貝多芬》,以表現貝多芬遭到命運的沉重打擊后,內心的痛苦以及同不幸命運頑強抗爭的不屈精神為線索:客人來訪,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寫其基本狀況,寫其喜怒哀樂)-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寫其不向厄運低頭)-貝多芬下樓并開始和客人談話(寫其友善,繼續寫其頑強抗爭)-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寫其內心世界,寫其追求與奮斗)。作者以人物為線索,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3.抓住與所寫內容密切關聯的物,設置“實物線”。此法適用于借助敘事寫人抒情的文章。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開篇以媽媽的追查逼問“那只羚羊哪兒去啦”領起;繼而,寫爸爸講出木雕不能隨便送人的一片理由,再寫“我”回顧送羚羊木雕給萬芳的真摯友情;然后,又用奶奶的言行反襯爸爸媽媽逼迫要回木雕的不良行徑;最后,寫“我”被逼后的反悔——要回羚羊木雕。作者以一件羚羊木雕串起全文,含蓄地批評了父母重財輕義的行為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善良天性、傷害了孩子之間真摯的感情。這種線索,見物思人,引人遐想,新穎別致。
4.理清所要記敘內容思想感情的發展過程,設置“情感線”。此法適用于寫景或寫人與抒情相結合的文章。如楊朔的散文《荔枝蜜》,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大喜歡-由衷贊嘆-變成蜜蜂為線索,組織材料,連綴成篇。這別致的線索,使行文生動曲折,感情細膩動人,主題鮮明有力。以情感作線索,使文章洋溢著生活之美,內涵豐富,更具感染力。
5.根據內容的時空轉換安排“時空線”。如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寫少年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而失學,隨父親去放鴨:一天早上,杜小康隨父親離開了油麻地-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唯一的炊煙-這一天,他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第二天,父子倆登上了蘆葦灘-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蘆葦灘最大的敵人(孤獨)在一步一步向他們逼近-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暴風雨歇斯底里地開始了-天黑了,杜小康在蘆葦里迷路了-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開鴨欄,驚喜地撿起還帶著點溫熱的鴨蛋。
6.根據所要表現的主題,設置“主題線”。如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以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為主題的。散文從不同的角度(安塞腰鼓表演的壯闊的場面;熱烈的氣氛;震撼人心的沉重的聲響;驚心動魄的搏擊,使人震撼于濃烈的藝術享受之中而嘆為觀止的舞姿。)對安塞腰鼓的表演進行了熱情的描繪,文中反復吟唱:“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以此為線索,使文章主題鮮明,感人肺腑。
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寫作也要抓文章的“綱”,只有明確了線索,才能“鑰匙”在握,“登堂入室”,理“綱”張“目”,剪裁組合,結構成文,揮灑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