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講韓愈的《馬說》這篇課文時學生總會問,這篇課文說的是馬,為什么喻的卻是人呢?文中作者直接來表明自己的觀點不行嗎?
顯然,要明確回答上述問題,就必須弄清楚托物寓意手法的本質及作用。托物寓意中所謂“托”,就是“寄托”,是通過對具體的物象的描寫,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托物寓意的寫作方法,實際上就是象征的表現手法,即通過某一特定的、容易引起人們聯想的事物的具體形象,來暗示或明示與之相似的思想情感。這種手法的特點是把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對某一物象進行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出來。如《馬說》這篇課文本是諷刺統治階級不能識別人才、發現人才和利用人才的,但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觀點直接表達出來,而是借助對“馬”的議論來表現。
人們之所以愿意使用托物寓意這種手法,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界的某些事物屬性特殊,容易觸發人們對某些意念的聯想。如茅盾看到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倔犟挺立的形象時,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北方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敵后抗日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于是茅盾寫《白楊禮贊》就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這樣既增強了作品的抒情色彩,也收到了含蓄而蘊藉的藝術效果。二是由于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使他們不能直抒胸臆,故而采用托物寓意之法。《馬說》就屬于這一種情況。本文原題為《雜說之四》,是一篇文藝性雜文。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即便如此,作者對問題的論述卻極為精辟。文章一開始作者就提出了一個貫串全篇的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里是以“千里馬”比喻人才,以“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人。其寓意為:國家能否得人才,主要在于領導者能否識別人才、選拔人才。作者在此批評那些“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養馬人,采用暗喻手法說明要按專長發掘、培養和使用人才,使這些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作者說,名馬不遇伯樂,就只能“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這也是暗喻,是說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人才就會被摧殘、被埋沒,不能發揮其才智,不能施展其抱負,以致默默無聞、老死于戶牖之下。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說的是馬,喻的卻是人,論述含蓄深刻,說服力強,耐人尋味。
由上可見,托物寓意是一種重要的寫作技法,運用此法寫成的文章,具有較強的寓言性和哲理性,含意雋永深刻,耐人尋味。同學們在運用此法寫作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注意選擇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物象。在托物寓意的散文寫作過程中,“物象”的選取是最為基礎的,如果所選之“物”是毫無價值的,那就不可能寫出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文章來,所以,同學們應選取具有一定意義的物象來寫。當然,這種物象不一定是引人注目的,如青苔,這是人們的常見之物,一般人往往不予重視,但有的同學卻能從青苔的平凡中,深入開掘出它的閃光之處,這便能在平淡中見波瀾。
二是要注意所選物象與寓意必須有相似點。寫托物寓意類的散文,必須十分注意物象和寓意的對應關系,如茅盾《白楊禮贊》中的白楊是“倔犟挺立”的,這和北方農民的特點是相似的。這樣,兩者之間在某一方面是相似的,故作者的寫法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同。至于“青苔”,它能把綠色的生命灑遍每一個角落,使人看到綠色的生命;而生活中也有人能給別人帶來生命的希望,那么,青苔的寓意就能非常清晰地被昭示出來。
三是要注意融入自己的真摯感情。托物寓意類文章的特點之一就是作者在對物象的描寫過程中,往往浸透了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讀者從對物象的描寫與議論之中往往能體味到作者的情感。但是,有的時候,為了增強感情抒發的力度,作者經常直抒胸臆,使情感的表達更為熾烈、真切。這樣,在物與情的緊密結合中,讀者可以領悟到作者在文中的所寓之意。只有物真情濃,托物寓意的手法才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