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也稱為“藝術形象”,是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展示出來的生活圖景。古詩詞中的形象是指詩人借以表達思想感情具體可感的物象,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物及其構成的意境。識別并理解藝術形象的特征和象征意義,有助于同學們認識作品主題與思想意義。
一、人物形象
古代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類是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稱為敘事類型的人物,是詩人在展開完整的情節的同時,塑造出來的豐滿、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如《詩經·靜女》中就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都被表現得生動形象。
詩人自己的形象一般稱為抒情類型的人物。有的詩人直接站出來抒情,詩中出現作者的形象,李白的《贈汪倫》詩中那個“乘舟將欲行”的李白,就是詩人自己,他直接站出來表達自己對沿岸踏歌送別自己的汪倫的無限感激之情。
有的詩人以化身出現,如柳宗元的《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詩中的“漁翁”其實就是詩人的化身。詩人借對漁翁的描寫,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地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情,寄托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憤。
還有的詩人不直接出現,而是通過對景與物的措寫來抒發感情,表達心意,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同學們通過詩人對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
二、景物形象
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稱為“物象”。由于它們寫入詩詞時帶有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又稱為“意象”。
1.面對不同季節,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便會有不同的情緒。有時多數人對某一季節會有相似的感受,像秋天,萬物蕭索,草木凋零,日漸寒涼,人們(特別是出門在外的人)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悲涼之感;那些經歷坎坷的古代詩人也自然就會因“秋”而“悲”。于是詩人們往往把思念、別離等這些令人傷感的事件安排在秋天,這就是古代詩詞中借秋天景物表現悲涼氣氛的作品特別多的原因。如白居易寫秋夜送客的名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悲秋”是大多數詩人的感受,但是也有例外。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寫得清新淡雅。
2.在季節之外,詩人們也經常借詠物抒發感情。鳥類是詩人們經常拿來入詩的事物,而其中“杜鵑鳥”的使用頻率最高。如周邦彥的《浣溪沙 樓上晴天碧四垂》:“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筍已成竹,花已成泥,這是表示時序推移,蘊涵詞人羈旅懷思的感情。加上杜鵑啼叫的聲音,更表達出他思鄉的悲情。
除此之外,“鴻雁”在詩中也經常出現。古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十分困難,所以有“鴻雁傳書”的典故,后來人們就將“鴻雁”作為思念親人的意象了。如明代元凱《客中夜坐》:“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詩人描寫秋天落葉蕭蕭,江水悠悠的景象,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此時又聽到南去的大雁鳴叫,更覺肝腸寸斷。
古詩歌中常出現的鳥還有:成雙成對的“燕子”,總使人想起團圓或離散。“鷓鴣”,在古人眼里,叫聲凄切、清長,如說“行不得也,哥哥”。鷓鴣聲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烏鴉全身黑色,人們對它常有厭惡之感,常用來描寫衰敗荒涼的景象。
花草樹木也常被詩人們用作物象,使用最多的,是表高潔的梅、竹、松、菊、蘭。
【顏 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