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省初中語文優質課競賽在荊門舉行,通過參加此次盛會,觀摩各市優秀教師的課堂,我獲益匪淺。授課老師們扎實的基本功、精巧的教學構思使我折服。此次比賽的選文皆是文言文,A組是議論類文言文,B組是敘事類文言文,旨在探尋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方向。
文言文作品經過歷史的篩選,許多詩文堪稱精品,大多布局嚴謹,行文簡潔,氣韻生動,文采斐然,多讀這樣的作品,對提高同學們的語文素養有很重要的意義。
這次觀摩盛會使我對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有以下幾點感受,現與同學們分享。
一、要把讀放在第一位。“三分詩文七分讀”,學生應在朗讀中感受古文的語言美、韻律美,在朗朗讀書聲中體會古人當時的感情律動。多數教師的課堂設置了充分的朗讀時間,朗讀形式活潑多樣:師范讀、點讀、齊讀、分組讀、分段讀、分角色朗讀等。其中有兩位老師更是“以讀代講”,讓讀貫串于課堂的始終,從讀中體會情感,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內容。其中,教師范讀是課堂的亮點,水準非常高,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不僅給學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而且把學生迅速帶進了文本情境中。當看著一張張美麗的風景圖片,聽著教師動情地朗誦時,學生不禁會陶醉其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
二、要注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歷來認為文言文難學,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從不同角度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就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疏通文義環節方面,講授七年級課文的幾位老師都推薦了“加”“換”“增”“留”“刪”“調”六字翻譯法。文言詞語積累上,有教師教給學生對相同類型的文言詞語進行歸類,得出了同類實詞的解釋規律,把虛詞的多種用法放到一塊去比較,以提高積累文言詞語的效率。品析語句時,有教師提示從選詞、修辭、讀后想象畫面等角度品讀。還有教師引導學生用關鍵字牽動法指導學生背誦課文。中華文明史三千年,留下來的文章浩如煙海,學生窮盡一生也不可能讀完,何況短短幾年的中學讀書時間,然而學習古文的方法是一個定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信老師們傳授的這些方法對學生學習古文將終身有益。
三、探尋文本中的文化價值。文言文透視著歷朝歷代中國人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其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值得回味。此次有幾位教師在這個層面上做了深入的探索。有教師就《鄒忌諷齊王納諫》由“諷”字的解讀,到感受“士”的精神風骨;就《陳太丘與友期》強調“明禮誠信”的傳統美德;就《口技》感受口技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的精巧,學習藝術家執著勤奮、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學時期學習文言文,正是同學們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這將為同學們進一步認識、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并對其一生文化素養的提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