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設計】
似乎是老土的民歌,可昆明鄉下的村民們卻視之如黃金,幾百號的人齊聚在一起,忘情地唱和,三天三夜才散,堪稱十足的“我為歌狂”!似乎是尋常的鴨蛋,可在高郵孩子們的眼中,卻是可口的零食,在成人的心中則是讓家鄉無比提氣的形象大使……這便是民俗的魅力!
在你的經歷中,遇過哪些令人流連的民俗,用你的筆將之定格下來,讓更多人和你一起為它沉醉,為它迷狂吧!
要求:文體自定,題目自擬;言之有物,條理明晰;書寫工整,600字左右。
【寫作引路】
1.珠串式。用兩、三件事情將某種民俗鮮活、生動地顯示出來。如琦君的《春酒》一文,全文只寫了過新年、喝春酒和喝會酒這三件事情,而制春酒的方法、喝春酒的禮數,以及當時的氣氛、快樂的體驗,在敘事的過程中全部不露聲色,卻淋漓盡致地被作者展示出來了。
2.剪輯式。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抓住幾個經典畫面,或白描,或細繪,將之富有層次地描摹成型,生動播放。如沈從文《云南的歌會》屬于這種形式的佳作。全文由山野對歌、山路慢歌和山寨傳歌這三個場景組成,作者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結合起來寫。讀著他的文字,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3.烘托式。一如歌曲前奏襯托高潮,舞臺中伴舞襯托主角,將所寫的民俗放置在一定的背景中,使之絢麗奪目,令人難忘。如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在介紹完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后,才讓端午的鴨蛋出場。
4.導游式。這種寫法猶如導游介紹景點,將對象的名稱、功能、情趣……娓娓道來,并適時穿插個性化的體驗,特別易于拉近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如舒婷在《春卷》一文中津津有味地介紹制作春卷的時機,敘談春卷的做工之細、擇料之精、味道之美——除夕晚上,我們幾個孩子無一不是因為吃多了春卷而半夜起來灌醋揉肚子干嘔的,她描述得越細膩,春卷的地域風味就越鮮明,而作者對家鄉美食的喜愛也就越深濃。
【佳作欣賞一】
好吃不過的餃子
□彭夢瑤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還在孩提時代,我就很熟悉這句順口溜了。
聽老人們講,餃子是古時候一位名叫張仲景的醫生發明的。張仲景因不滿官場的黑暗與腐敗,辭官回鄉。當時正趕上冬至,他看見南陽一帶的老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還被凍傷、凍爛了,便讓弟子們搭了個醫棚,將羊肉、辣椒還有祛寒、提熱的藥材放在一口被支起的大鍋里熬。熬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連湯帶食贈給窮人,因此傳了句“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我的老家在安徽蚌埠的一個小鎮上。當地人有“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餃子”一說。
可不是嗎?電影、電視上經常有這樣的情節,每到除夕那天,債主們都會上門討債,使人們心里添堵,年也過不好。但是,如果你準備一鍋熱乎乎、香噴噴的餃子招待這些不速之客,他們就算沒收到債款,也會心平氣和地離開。餃子的原始意義“更歲交子”(“子”即“子時”,“交”與“餃”諧音,含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此時派上用場,竟然很靈驗,起到了逢兇化吉的作用!
媽媽不止一次地和我說起她小時候過年吃餃子的情景。因為大人們總會偷偷地將幾枚硬幣摻著餡兒包起來,如果誰吃到帶硬幣的餃子,就意味著誰在這一年里事事如意。我知道,那是外公、外婆把愛和美好的希望一起包進餃子里了。“初一的餃子打頭兒”,誰不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個美好的開始呢?
我來廈門讀書后,極少回家過年,所以讀初一時的那年返鄉團聚時的情景,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除夕的那天,外公、外婆、舅舅、舅媽、爸爸、媽媽全上場了。和面的,拌餡的,剁菜的,搟皮的,包餃子的,大家忙了好幾個鐘頭,到了晚上終于弄好了。外面,寒風拼命地搖晃著緊閉的門窗;屋內,一家人圍在餐桌邊,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甭提多快意了!外婆笑著說:“新的一年就得吃餃子,我還特地在里面夾了兩枚硬幣,看你們誰能吃到啊!”大家眼睛一亮,更來勁了。每個人眼不眨,嘴不停地吃著自個兒碗里的餃子。“啊,在這兒,在這兒!”我第一個吃到了帶硬幣的餃子,仿佛撿到了金元寶似的。
笑意充滿了整個屋子!
不知道其他地方吃餃子有什么講究,我只知道在老家,飯后還會用“juē zi”(家鄉話)續肚子的最后一叫。
那也是用面皮包著餡兒,形狀似月牙,但沒有月牙那么彎。一邊在鍋里倒上一點點水,中間放個“liě zi”(蒸東西用的圓鐵板),“liě zi”上面蓋個蒸布。“juē zi”包個形狀出來后,把它們一個個排在蒸布上面,蓋好鍋蓋,等它們熱氣滿鍋,滿屋了,就可以出鍋了。
看似繁文縟節,卻凝聚了滿滿的喜慶、豐實和幸福,這應該就是幸福年的真諦吧!
點評
民俗歷經千百年的傳承,早已成為共識性的文化,所以寫出共性易,寫出個性難,但本文作者卻很好地處理了這一矛盾。作者從關于餃子的順口溜,到餃子的由來、家鄉關于餃子的俗語,以及媽媽對兒時吃餃子的回憶、自己的親歷,作者緊緊追蹤自己的體驗,以敘述的方式,使行文糅敘述、說明、抒情于一體,很好地介紹了“好吃不過的餃子”,使人讀來倍感親切。
【佳作欣賞二】
拜“天公”
□吳錦汝
對“天公”的了解,外地的同學恐怕大多會想到清代詩人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里,“天公”和“上天”的意思一樣,具有秉公辦事、大氣磅礴的特征;或者來自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中的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里的“天公”應該是指藍天,只不過用充滿敬意的“天公”,更加人格化,更有生機罷了。
相形之下,我們生活在閩南的同學,對“天公”的含義可能會了解得更多一些!在我們家鄉,最熱鬧的不是除夕夜,而是正月初九的“天公日”,也叫“天公生”,相信這一天是天公玉皇大帝的生日。
古老的儀式,代代傳承,相沿成習,一直到了今天。
每到正月初八的晚上,即使再疲憊,我都會強打著精神,堅決不讓雙眼閉上。因為我知道,稍后有一個重大的儀式要舉行。
果然,十二點一過,媽媽就讓我到大廳去等。
來到大廳,只見正中央放著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桌前鋪著一塊大紅的神獸圖案的桌圍,桌面中央放著香爐,香爐前放著扎著紅紙的面線三束,以及清茶三杯,爐旁有燭臺。其后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桌上供奉著五牲(雞、鴨、魚、卵、豬頭)、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征人之長壽)等祭品。單看這擺設,隆重、肅穆的氣氛就已經出來了!
祭拜儀式開始了!
爸爸、媽媽手中通常會各拿著三炷香,在八仙桌前跪下。先面向大門口朝天拜八下,嘴里說的一般都是對來年的心愿;然后轉過身,朝八仙桌拜八下;最后將手中的香插進香爐之中。接下來,就輪到我和妹妹了。我們當然是依葫蘆畫瓢,也學著爸媽的樣子跪下,朝天拜八下,我只想祈求天公讓我們一家人永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這個儀式在我家沒有一年落下。曾經我也不耐煩過,感覺這分明帶了迷信的色彩,可是現在想來,這何嘗不是在敬拜心中的理想,培養自己對美好未來的虔誠感、神圣感呢?
拜完天公,我們就開始燒金箔紙。這些金箔紙上印著神像和“平安富貴”的字樣,被我們折成一個個可愛的金元寶。把這些金箔紙都燒完后,我們才開始放鞭炮。“天公日”的鞭炮聲“劈里啪啦”地回響在夜空,絕對有壓過除夕的氣勢。
點評
拜天公屬于閩南一帶的獨特習俗。作者對拜天公的由來、擺設、儀式的描述,有條不紊,娓娓敘來,的確寄寓了自己較為豐富的情感。為了使敘述更具特色,作者比照了外地和閩南學生對天公的不同理解,給文章增添了更多的親切感。而對拜天公儀式認識起伏(自豪-新奇-不耐煩-敬畏-喜愛)的隱性穿插和映襯,則使文章的個性特色呼之欲出,與拜天公這一風俗的介紹,可謂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