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對齊威王大講其與城北徐公的一場比美:妻夸他美,妾說他美,連客人也肯定徐公不如他美。可徐公一來,真相大白,妻、妾、客為了私利,都騙了他??梢韵胍?,齊威王聽到這里,定會為鄒忌的受騙而大笑。也正在此時,鄒忌話入正題:受騙的不僅有我,還有大王你。你身邊的宮婦、朝臣、四境之內的文吏武將,不正如我的妻、妾、客一樣,因為“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而整天哄騙你嗎?“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全篇說辭,寓嚴肅的納諫于談笑風生之間,從家庭私語中引出啟示,從自身取譬,點出臣諂君蔽的朝廷弊端,真是巧妙之極,怎能不令齊威王稱“善”呢?
鄒忌勸諫齊王時采用的就是諷喻手法。在說話或寫文章時,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說或明說,或者不容易說得明白,動聽時,就需要用說故事的方法來說明道理,這就叫諷喻。它通過說故事的方式來說明一個道理,可以達到啟發、教育或者諷刺、譴責的目的。它能用具體的事實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易,變復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言辭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
諷喻從形式上來看,可分為引述和編寫兩種:
1.引述,是指把故事夾敘在講話或文章里面。如,著名畫家吳作人為人平和,朋友索畫,他總慷慨相贈,而對有些想通過朋友作跳板求畫的人,他只能拱手抱歉了。一次,一位朋友帶來了一位自己的朋友,明言求畫。吳作人權當沒聽見,說:“讓我講個阿凡提做羊肉湯的故事給你們聽。”大家洗耳恭聽,他說:“據說阿凡提善做羊肉湯,味美絕倫。一位朋友慕名而來,阿凡提親自下廚侍奉。朋友吃后贊不絕口。第二天,這位朋友又帶來一位自己的朋友,要求品嘗。阿凡提在昨天剩下的羊肉湯中加了一桶冷水,燒熱后奉上。朋友喝了問道:‘怎么不是昨天的味道了?’阿凡提笑著答道:‘今天來的是朋友的朋友,我端的是湯的湯?!蓖窬苤獗M在不言中,眾人聽了一笑了之,再也不提求畫的事了。
2.編寫,就是編一個完整的故事來說明道理。因為它可以獨立成篇,通常稱為寓言或童話。如古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是根據《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寓言故事編寫而成的。它告訴人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以適應這種變化的需要。
從表達方法上來看,諷喻分為三類:
1.進諫性諷喻。多為封建社會臣下對君主提供施政建議,或委婉匡正時弊所使用,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2.啟迪性諷喻。它提示一種生活哲理,或激發人們某種信念或暗示一種生活方向,或概括一種有益的人生經驗。如莊子《秋水》通過對河伯看到黃河的壯闊而驕傲自滿,見到北海后卻自嘆不如的描寫,來說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這一道理,但把它作為個單獨的寓言故事來看,帶給人們的啟迪又是多重的。它告訴人們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見而故步自封;告訴人們要保持謙虛的美德,“謙受益,滿招損”;告訴人們“人貴有自知之明”;告訴人們有比較才有鑒別。
3.寓理性諷喻。即以一個故事作為喻體,比說某一種道理,或將其化入整個論說之中。如柳宗元《蝜蝂傳》,借小蟲蝜蝂言事,諷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斂資財、貪得無厭、至死不悟的丑惡面目和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