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導同學們分析沈從文先生的《云南的歌會》這篇文章時,一個同學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這篇課文的標題是《云南的歌會》,而文中的很多段落卻描寫了很多的自然環境,這些描寫會不會沖淡了“歌會”主題呢?
聽了這個提問之后,其他同學也若有所思,大都又翻出了課文,仔細閱讀、思考起來。
本文的環境描寫確實很多,但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些環境呢?我向正在思考的同學們拋出了這樣一個題目。
這一問題得到了許多同學的回應,一個同學說作者這里是用自然環境來烘云托月,處處突出自然和諧之趣。如文章在寫第一場景時寫對歌的人“來自四方”,表現了人們的熱情,對歌會的熱衷。唱歌的環境是“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環境描寫表現了對調子、場地的天然隨意,充滿了唱山歌隨意、自然的風情。
他的這一回答也激起了很多同學的熱情,這時又有一同學站起來說,本文中描寫環境較多的第四段寫趕馬女孩唱歌,鋪設的是“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還用山鳥的歌聲和云雀的輕吟來給趕馬姑娘伴唱。作者用大量筆墨描寫無比秀麗、令人陶醉的景物,來烘托女孩所唱的輕松隨意灑脫的山歌。山歌與美麗的景色融為一體,形成一幅妙不可言、美不勝收的民俗風景畫。山歌與人們的生活、心靈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深入細致地展現了云南人民與歌密不可分的風俗民情。
另一個同學補充道:本文中的環境描寫除了這些之外,第五段也較有特色。這一段是用場面描寫來渲染氣氛。這里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歌唱時間長:“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參加者都身著盛裝:“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場景描寫,充分展現了云南人民對民歌的鐘愛和珍視。
我看同學們討論得如此熱烈,又進一步總結道:其實,作者寫《云南的歌會》目的不只在于寫歌會,而是在于寫云南是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方。沈從文從來就沒有懷疑過自己在文章中大量使用環境描寫是錯誤的。因為在他的心中,有一種哲學的觀念支撐著他。那就是中國最基本的傳統人生哲學——“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種哲學觀念具有多重含義,其中就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趕馬女孩觸目是山花爛漫,側耳是鳥鳴悠悠,在這樣的環境里長期耳濡目染,當然會出口自然,充滿了淳樸本色美。所以,沈從文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上,從不吝嗇自己的筆墨,他就是要對原生環境進行濃墨重彩描寫。
如此看來,本文的環境描寫就顯得極其重要了。這篇文章通過環境描寫,表現了濃郁的鄉土氣息,給讀者以品嘗不盡的萬千情趣,自然引發了讀者濃厚的興趣,字里行間溢滿了沈從文先生對美好大自然的傾慕,對淳樸云南人民的敬佩,對原生態藝術不盡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