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推行“2+1”模式(2年在校學習+1年校外實習),很多中職學校采取壓縮基礎課的做法,語文課課時減少,并只在一個學期開設,語文成了可有可無的科目,學校不重視,學生也逐漸失去了興趣。對此,筆者談談對于中職語文教學功能的看法。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中職學校的語文課程標準并不十分明確,使許多職教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易把握教學方向。在教學中是重視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是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還是培養基本素質?是側重于專業語文教學,還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為主?以上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且科學的結論,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憑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開展教學。課程目標的模糊,極大地制約了中職語文教學的發展。
2.評價標準不完善
現階段,評價一個學生對語文的掌握程度或語文水平,主要還是看其語文考試成績或是寫作水平,這是多年應試教育的“后遺癥”。這樣的評價標準顯然是單一的、靜態的,而不是多元的、發展的。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也就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3.教育作用不顯著
語文課雖然被中職學校定位為文化基礎課,但它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它是其他課程的起點,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工具和基礎。而實際上,中職學校對語文課的基礎性作用的認識是模糊的。在學校強調學生以掌握專業技術為主的思路下,語文課常常讓位于其他專業課。既然學校不重視,老師授課自然缺乏動力和熱情,學生就更不會花時間去學了。這種導向直接影響中職語文教學的效果。
二、中職語文課功能分析
1.語文是課程體系的基礎
不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任何一門課程知識或信息的載體均是語言文字;任何一種知識或能力的教學與接受過程,都是語言活動;任何一種知識或技能的外化或顯現,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現在很多中職學生專業技術掌握不好,并不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懂技術原理和操作規程,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其文字閱讀和理解能力太差。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很好地掌握技術技能,較強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語文是文化延續的載體
我國的傳統文化精華蘊藏在各種文學作品當中。中職語文課本選入了《論語》《孟子》《荀子》《莊子》的內容和一些名篇,學生除了掌握內容、學習寫作技巧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要體會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精華。比如:《大學》中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等觀點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國家現在提出的對國民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等公民道德準則,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新的闡釋。這更加說明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我們在不斷強調中職學生應掌握過硬的職業技術技能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其進行這方面的引導,使他們不致成為只會動手的“工具”,而要成為有思想的人。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突出這一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讓學生能夠對這些國粹有正確和深刻的理解,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為自己增值。
3.語文是構建學生思想道德體系的根
一直以來語文的內涵都比較豐富,不單只是語言文字等方面,更包含了忠、義、仁、孝、禮、讓、信、誠等道德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語文課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我們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寬容而富于同情心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欣賞、品味各種文學作品時得到熏陶。當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怎能不感動于范仲淹那高尚的情懷;當讀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時,怎能不被林則徐那為民請命的高度民族責任感所折服……通過這種形式進行愛國教育比生硬的說教更有感染力。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語文課在這方面的優勢,并加以利用。
綜上所述,在職業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術輕人文、重專業輕教養傾向的情況下,強調中職學校語文課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其功用是十分必要的,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是大有可為的。
參考文獻:
[1] 楊淑娟.教書育人 發揮語文學科優勢[J].職業教育研究,2004(06).
[2] 張志公.全社會都來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J].語文建設,1997(04).
[3] 郁紅妍.興趣為語文學習添雙翼[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04).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