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教育的現狀及進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今年,浙江省一中職學校在短短三個月內接連有二位女生跳樓身亡。2010年藥家鑫事件剛剛塵埃落定,2011年又出現了小悅悅事件和北影學生因停車糾紛與清潔工互毆事件。事實上,人際關系冷漠、校園暴力、學生自殺等現象確實屢有發生。據衛生部門在2003年9月10日“預防自殺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自殺死亡,是我國公民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自殺更是中國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發布的對2002年全世界自殺率的評價中,中國女性、男性的自殺率分別排在世界第9、17位。南京危機干預中心對南京部分大學的調查發現,中國大學生自殺率約20/10萬,而香港地區自殺率僅為11.3/10萬。以上這些都折射出了當今部分青少年和成人的情感荒漠,以及對生命的漠視和踐踏。
造成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我國生命教育的力度不夠也有很大關系。長期以來,我們重視的是對學生的成才教育,卻忽視了對其進行尊重、珍視生命的教育。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很難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極易做出漠視生命甚至踐踏生命的舉動。相反,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小學實施“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科學地了解人的生與死,以理解的態度面對生命歷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從而使人活得更充實,更有價值。在英國小學課堂上,殯葬行業的從業人員或護士會告訴小學生人死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并讓學生輪流通過角色替換的方式,模擬遇到如父母因車禍身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將有助于學生體驗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時的復雜心情,學會在非常情況下對情緒進行有效控制。
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學校實施生命教育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二是通過綜合課程實施生命教育,三是各學科的滲透教育。由于我國內地的生命教育還沒有起步,要想在短時期內實現三個途徑共同作用是不現實的,所以語文教師更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責任。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學生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關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筆者認為,真正充滿生命力的語文教育應有兩個指向:生活和心靈。具體說,語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學生引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學生的心靈,指向他們的人格。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人的生命價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筆者想達到的目標與要求是:以喜愛自己為目標的人與自己的和諧,以尊重別人為目標的人與他人的和諧,以社會責任感為目標的人與社會的和諧,以關懷自然為目標的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1.切入點一:在教學中樹立生命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價值為目的的活動。”“生命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教育是人的生命的主要歷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在現實的生命之中,追求生命的完善。”這些新穎的教育觀點,讓我們的心胸豁然開朗,也非常能夠激發起我們對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關愛和尊重。理念指導著行動。教師應積極探索如何有效地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的張揚,讓學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展示,從而提高生命教育成效。
2.切入點二:挖掘語文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資源
語文學科是一個充滿生命與情感的世界,許多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極好范例。但是現行的教材及教參沒有注明哪些內容可用來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具體目標又是什么。因此,教師應盡力挖掘語文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資源,通過對教材的整合,以課文語言為載體,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善待生命,提升生命,從而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告訴我們,生命是神圣的、唯一的和不可復制的,“我”很重要;史鐵生搖著輪椅講述了《我與地壇》的故事,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歷程中的困境和挫折;杰克#8226;倫敦的《熱愛生命》則讓我們在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至死搏斗中體會到人性的偉大與堅強;沈宏的《走出沙漠》告訴我們,人在任何困難面前都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沒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戰勝絕望;海倫#8226;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啟示我們,不埋怨、不放棄,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奮發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杰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老王》《好雪片片》《最后一片葉子》則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應相濡以沫,生命無論卑賤與高貴,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此外,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冰心筆下的蒲公英、張曉風的《敬畏生命》、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則讓我們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值得敬畏,世間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有它的喜悅與價值。面對困難、挫折、不幸,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司馬遷、史鐵生、海倫#8226;凱勒可以成為學生們的精神榜樣;陶淵明、李白、蘇軾、劉禹錫、王羲之等人豁達、超脫、樂觀的人生態度也值得學生們好好領悟。
3.切入點三:指導學生撰寫心理日記與主題作文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應是學生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是學生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排解學生的心理障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正日益成為影響其成長的制約因素。指導學生定期寫心理日記,有助于教師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以便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進而欣賞、尊重、愛惜生命,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心理日記,傾訴自己的困惑。在日記里,學生可以與教師無拘無束地進行思想交流,師生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此外,在學了《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后,筆者在學生中開展以“生命”為主題的研究性寫作,學生們寫出了《生命生命》《我為何而生》《我的生命觀》等不少佳作。事實證明:“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養,自會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得豐實的果。”(葉圣陶語)語文課應該成為孩子們人文的、情感的世界的鑰匙,憑依它,學生們的思想才能飛得高遠并閃亮出光彩。
三、結論
生命教育是扎根的教育,是播種良心的工作,雖然短期內無法立竿見影,但假以時日,在機緣成熟時我們必能共享其果實。就學生個人而言,生命教育能提升他們生命的品格與素養,改變其氣質,調劑其性情,讓他們變得更加積極、樂觀。就社會來說,生命教育的成功,將會帶動整體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社會上的人們會變得更加溫良謙讓,他們學會容忍、接納、關懷自己與他人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這樣,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會有更多的溫暖與真情。
(作者單位:紹興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