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職院校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已經作為各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然而由于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和學生基礎差異,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一部分常用計算機上網和玩游戲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會用計算機了,覺得沒必要學習專業課程或者學習不夠投入,而很少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卻感覺這門課深奧難懂。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引入情景模擬、分組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加強上機實踐,使學生真正掌握計算機技術。
一、課堂教學改革
1.做好開課前的準備——分組教學
教師在正式開課前應先摸清學生整體情況,了解他們的學習基礎,根據其基礎高低與學習能力的強弱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分組中注意強弱搭配,使其在后期學習中易產生共鳴。教師在在教學的各個階段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制定不同的、適當的學習目標。組員內部可以相互學習、討論、取長補短、以優帶差,使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迅速跟上班級的平均水平。
2.引入“情景模擬”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教師不能以教材和自我為中心,而應適時引入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符合實際的情景模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尋找知識。例如,在學習Word編輯中,讓學生模擬某公司公關部發一封邀請函,模擬在招聘會上寫一份簡歷,模擬某報社的編輯制作報紙的一個版面等。
3.推行案例教學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先介紹本課學習的內容和知識點,然后進行例題講解,最后列出實訓或操作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一上課就被強迫灌輸一定的學習內容,但并不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一內容,有什么作用。其結果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下降,教學效率不高。而案例教學法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點。例如,在講解office當中的電子圖表的制作、宏命令生成等操作中,按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理解和記憶,當我們先將程序的運行結果呈現給大家時,在學生腦海中會產生好奇感和無數個為什么。這時教師再把知識點一一進行解答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法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為學習如何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最終學會解決問題。
4.施行項目教學法
傳統的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設計通常采用以知識點的層次遞進為體系,缺乏實際應用性,缺乏知識應用的整體感。學生按部就班地學完該課程的知識點后,也無法直接感受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容易忘記。因此當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教師可根據所教授內容結合實際制定出一些項目和任務,讓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名義去完成,項目或任務要切合實際,在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同時要有一定的難度,這些項目或任務必須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有能力完成的。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教師不能越權干涉,當學生有疑問時可以推薦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讓學生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充分討論、共同研究制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此期間只擔當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最后與學生一起評判,這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上機實踐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每次上機前,教師都應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提出上機要求和制訂訓練計劃,然后進行演示、講解和輔導,以學生獨立操作為主,實操內容以國家高新技術考試要求為藍本,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在實戰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使學生在鍛煉自己的操作技能的同時也是對自己自我學習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三、成績的評定與考核
為了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套良好的成績評價考核體制是必不可少的。筆者認為成績的考核可以從理論考核成績、上機實踐成績、小組項目任務成績、課堂成績、作業成績等多方面考核,對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操能力、小組協作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核,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理論考核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實操成績是操作技能的表現。課堂成績和作業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平時學習的狀態。小組項目任務成績用于考察分組作業時同學們的團結協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表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學方法可以千變萬化,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形式、不同的教學對象靈活運用,不斷鍛煉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作者單位:貴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