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械專業課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比較教學法的定義
比較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積極地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尋求事物的特點,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教學法有以下幾種主要形式。
類比:將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組學習材料一起陳列出來加以比較,辨析、確認學習對象的異同及其本質。
對比:對事物進行正反分析,使彼此對立的事物能把各自不同的特征與本質鮮明地顯示出來。
橫比:對同類事物在同一發展階段上的狀況進行比較,了解各自的特點。
縱比:對同類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狀況進行比較,了解變化的原因。
二、在機械專業課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
1.比前創境
在進行比較前,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的知識點,可以通過復習、提問、練習的形式進行,充分利用接近率、相似率、對比率、因果率等規律,為開展比較教學創建情境、提供條件,這樣才能使比較教學法事半而功倍。
機械制圖剖視圖的標注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一直搞不太清楚,經常在是否需要標注、應該標注哪些內容等方面犯錯誤,其實剖視圖標注的關鍵環節是理解剖切面,而除了單一剖切面外,后面兩種剖切面都需要進行標注,標注時需要注上剖切符號(表示剖切位置)、名稱(A-A)、箭頭(表示投射方向),最多是在按投射關系配置時可以省略箭頭而已,而剖切符號總是與名稱同時出現的,將這些內容講清楚就容易理解了。
2.比中找異
比較時,首先要搞清楚從哪幾方面著手、哪些比較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差異和關系,然后再從這些最能體現比較意圖的環節展開進行比較,找出差異,這樣才容易接受。
液壓傳動控制閥的知識比較難理解,這主要是學生缺乏生產實踐的過程而致??梢韵葘θN閥按照右表所示進行一定的比較,這樣就可以認清三種控制閥之間的共同特點都是利用了液壓作用力與彈簧力相平衡的原理工作,再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圖形符號自然也就不難記住了。
3.比中求新
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品質是觀察敏銳,要經常組織學生不斷地進行有意識的對比觀察、對比思考、對比練習,將現象比較與本質比較相結合,這樣才能在比較中發現新的知識、新的方法,對于提高觀察力,發展創造力會大有裨益。
機械制圖的補圖補線是教學中的難點,通過大量習題的對比、縱比,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新大陸”:原來幾乎所有的補圖補線題解題的過程在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找“類似形”的過程,這是因為對一個平面形來說,不管是與投影面是平行、垂直或是傾斜,三個投影中總有一個是平面形(真實形或類似形),把握了這一點,求解補圖補線題就不再困難了。
4.比為不比
在選擇比較對象時,應注意兩者(或更多)之間是否確實有較為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否又因物而異,還需要分析講解時有無“比較”的必要的性。如果不比較,也可以很輕易地讓學生理解,不比較也不至于相互混淆,則大可不必為“比”而“比”,浪費不必要的時間。
機械基礎的帶傳動和鏈傳動,從表面上來看十分相似,但細一分析,又有明顯的不同,因為帶傳動是摩擦傳動,鏈傳動是嚙合傳動,接下來可以再對這兩種傳動的傳動特性進行比較,例如“傳動比是否準確”、“傳動是否平穩”等,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摩擦傳動與嚙合傳動的區別與聯系,最后即使不去比較也可以得出結論,這就是所謂的“比為不比”。
5.比后有結
在進行比較時,可比較的知識點是多而分散的,我們要注意比較后的結論,在比較結束后指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否則就失去了比較的意義。
在“齒輪傳動”這一節,斜齒圓柱齒輪、直齒圓錐齒輪、蝸輪蝸桿傳動的受力分析是一個比較難的內容,當教師將三種傳動的圓周力、徑向力、軸向力以列表比較的形式介紹給學生時,一定要說明斜齒圓柱齒輪與蝸輪蝸桿傳動中,只有主動輪的軸向力才可以使用左右手法則進行判定,而從動輪是不能使用的;直齒圓錐齒輪的軸向力由小端指向大端、平行于軸線,這樣學生的記憶會更深刻、更持久。
雖然教師在比較教學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不能忘記起主體作用的始終是學生,教師不能唱獨角戲,要指導學生推導、分析得出最后的結論,這樣,不僅學生學習興趣更濃,課堂氣氛活躍,對比較的結果也理解得更透徹,自然也就不易遺忘。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