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適合職校學生的多樣性教材
1.具有靈活性
靈活性主要是指內容靈活、對象靈活,讓所有學生都能進退自如,各得其所。要重視對學生的研究,要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出發,擴大教材的選擇余地,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
2.強化實用性
教材應增加身體鍛煉的知識與方法手段、運動健身知識等實用性的內容,以利于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的習慣。
3.彰顯人文性
教材應具有較強的人文性,以利于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而且要適當增加一些體育文化知識與體育人文知識方面的內容,使教材成為溝通學生體育心靈的讀物。
4.突出主體性
教材的構建必須充分體現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材的總體設計、內容選擇、教學安排、方法運用等,都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的。由于學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為了使教材適應不同個體的需要,構建教材時,應注重教材的多樣性,使學生有較大的選擇余地,讓學生對體育面的接觸廣一些,對體育項目多些了解,為日后的學習和鍛煉打下基礎,達到終身鍛煉的目的。
5.盡可能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中專體育教材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弱化其競技特點,增強健康性、娛樂性并保持技術戰術特征,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二、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中專體育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教材內容的選擇,而運動技能教學又是一項通過身體練習才能掌握的特殊教學活動。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班集體中,學生的體育基礎、心理特征、身高體型等方面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教學中若遇到一些技術復雜或不適宜某類學生練習的動作技能,就可能使“差生”在教學中“掉隊”,從而對體育教學、體育鍛煉失去興趣和信心。作為在體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和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通過體育教學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
三、確立適合學生的健身方案,進行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目標之一,指導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科學健身方案,是終身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鍛煉者未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健身方案,那么終身體育也很難堅持下去。體育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編制一套比較科學實用的健身方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努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
奠定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基礎工作很多,但養成鍛煉習慣是關鍵。從生理學角度分析,體育鍛煉習慣實質上就是條件反射,再次鍛煉之前,會產生生理、心理反應,即運動生理學說的“賽前狀態”。體育鍛煉者如長期把鍛煉納入到作息制度中,則再次鍛煉前會出現某些“生物鐘”現象,如一到鍛煉時間就會產生鍛煉欲望等。從心理學角度講,習慣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模式,俗話說“習慣成自然”。養成鍛煉習慣后,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鍛煉者的體質與調節身心狀態。由于鍛煉習慣具有上述特點,因此它在體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歷來把培養學生鍛煉習慣列為學校體育基本任務之一。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的形成,會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養成教育的目標比較明確、具體,有利于學生確定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和學校確定考核、檢查與評估的標準。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思想教育,傳授體育理論知識,而且要指導學生科學鍛煉。因此,體育教師不僅要上好體育課,而且要重養成教育,加強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家庭體育及節假日體育鍛煉的督促、指導,包括客觀評估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一貫表現,使學生逐漸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2.加大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力度
充分發揮體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身體協調發展的過程;二是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體育教學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思想性,不斷強化學生體育意識。要注意發揮體育競賽的激勵作用,體育競賽是促成學生情感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體育意識,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充分發揮體育宣傳的導向作用,要端正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正確區分健身運動、競技運動與培養冠軍的關系,深刻地理解學校體育對培養現代化的人才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的自覺性與主
動性。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宛西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