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努力挖掘教材,并積極從其他書報上收集相關材料,依據教學內容適時插入,使化學教學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一、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質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以及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時時注意自己的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被教師對教學的熱情所感染,引導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
二、利用化學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挖掘化學課本中涉及的豐富化學史料、插圖,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tǒng)計材料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我國著名的“侯氏制堿法”把世界制堿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獲得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1981年又在世界上第一個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又如,給學生講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軍國主義使用的各種化學武器的化學成分芥子氣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并以日本軍國主義用中國人進行化學實驗等罪行為例教育學生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國恥、熱愛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使命感、自豪感。
三、利用化學實驗來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合作的精神
合作意識不僅是學生良好個性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合作意識的滲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學生分組實驗時,要求每個小組一人負責操作,一人負責實驗記錄,而且要相互交換進行。實驗時,在教師指導下,非操作者負責監(jiān)督,及時指出操作不當之處和實驗過程的必要記錄。經過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會大大增強,不但樂于合作,而且逐步學會了合作學習,進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利用化學知識揭示事物本質
化學源于生活,同時服務于生活,用化學知識來認識、剖析、解釋、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或問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揭示指示劑遇酸堿變色與巫婆神漢的殺鬼見血,化學變化中元素、原子的種類不變與李洪志的鋁變黃金,自燃與“天火”,磷化物與“鬼火”,元素、化合物知識與虛假廣告,古尸、木乃伊的不腐之謎,毒品的化學性質,毒品成癮的生化機理,吸食毒品后愉快感覺中隱藏的沉重代價……通過探索事物本質,教育學生相信科學、破除迷信、遠離毒品、健康生活。
五、利用化學家的奮斗史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認識挫折,是承受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前提。有些同學在學習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棄,承受挫折的能力實在太差。針對這種現象,可利用化學家的奮斗史,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挫折在所難免,但挫折不是壞事,只要不斷吸取教訓,就能產生再生力,從錯誤、失敗中獲得成功。如用諾貝爾在制備硝化甘油經歷的磨難,教育學生敢于面對暫時受到的挫折,冷靜地思考,并分析原因,總結教訓,尋找正確的道路。
六、聯系生活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意識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受日益嚴重的污染,讓學生產生保護環(huán)境的緊迫感,知道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保護環(huán)境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如工業(yè)“三廢”與水、大氣污染,農藥、化肥與水、土壤的污染,化石燃料與環(huán)境污染,不完全燃燒與環(huán)境污染,我國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及危害,建筑與環(huán)境污染,植被破壞與環(huán)境惡化,CO2、SO2、NO2的產生途徑和消除辦法,綠色化學理念及工藝的重要意義,人類對CO2的依賴性與溫室效應,洗滌劑、塑料的是與非,人類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與環(huán)境,化學工業(yè)與環(huán)境,瘦肉精、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物與生命、健康、社會公德及責任等等。
總之,只要教師注重并堅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我們的學生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就能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形成健全的
人格。
(作者單位:山西省鄉(xiāng)寧縣職業(y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