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頻發。這使得學校的教育特別是中職學校的法制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而目前的法制教育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效果不夠明顯。法制課堂教學是中職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于是增強法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
增強法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法制教育的主體在課堂這樣一個特定的場景,依據客體的特點,以適當的內容,適宜的方式、方法對客體進行教育引導,最終實現教育的目的。筆者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準備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探索。
一、有的放矢,把握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堂教學要取得成功,教師除了要鉆研教材以外,還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畢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單向的由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它也是一個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之上構建、完善自身知識的過程,所以把握學生情況就顯得特別重要。校情不同,面對的學生也不相同,中職學校有自己特殊的學生群體。
據統計,中職生中有違法傾向(強行索要、毆打他人等)約占27%,有厭學傾向的約占40%,其他不良行為的約占13%。問題學生中女生約占15%,此外還有部分學生與社會人員往來密切。
對中職生法律意識的調查顯示:學生對不良行為的危害認識不足。實際上,存在于中職生中的類似“小事”還有很多,如抽煙、喝酒、賭博、曠課、夜不歸宿、攜帶管制刀具、打架斗毆、闖紅燈……而恰恰這些被稱為“小事”的不良行為是造成中職生嚴重違法犯罪的誘因。
對中職生法治理念的調查顯示:學生認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僅51.72%,不認同法律權威的學生占59.07%。這使得學生只會被動、消極地守法,而不能自覺、積極地守法。
對中職生法律知識來源的調查顯示:學生的法律知識來源于影視節目的比例高達44.89%,來源于學校教育的僅占37.63%。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學校法制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不大,效果不明顯。
由此可見,法制差生在中職學校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再加上中職生處于青春期,這一人生階段決定了他們心理狀態不穩定,控制能力差,容易沖動,在一定的誘因之下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中職學校應當進一步加強法制教育,特別是要增強法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形成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良好習慣,為中職生的健康成長保駕
護航。
二、堅定不移,貫穿“以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法制課教學以班級授課為模式,教學過程中以法律知識的注入為主,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或一講到底,滔滔不絕,或一問到底,或以問代講,有時甚至自問自答。在這樣“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自始至終都在教師的語言軌道上運行,學生成為“聽客”和“看客”,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難以培養中職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一定要告別以往陳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認真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新理念,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積極地學、主動地學。為此,我們的法制課堂應該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能動作用,通過開展符合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真諦,培養法制意識。
例如,每周組織班級學生進行一次10分鐘課堂法制新聞播報,要求他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法制新聞進行介紹和評析。教師的工作就是從旁輔助引導,如幫助學生分組,引導他們從本地的報紙、電視、網站去尋找身邊的案例,協助他們采稿、編輯、播報、評析,進而組織他們就該案例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學生這時候必定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并深刻地體驗到法制的存在,成為法制課堂的主體。
三、精挑細選,選擇典型真實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法真正作為一種教學法的形成和運用,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的法學院和醫學院。教師對法律知識的傳授,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對法律案例的研習。法制課案例教學就是倡導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教學目標,通過設置具體的法制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表達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法制案例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注重的是學生對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的探索和認識,形成自己對有關法律問題的獨特見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案例教學具有教學內容上的實踐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教學目標上的全面性和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等特點。
為實現案例教學的宗旨,充分體現案例教學的優點,教師必須對引入法制課堂的教學案例進行精挑細選。選擇的法制案例應當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針對性。案例應當是緊扣教材且與中職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第二,時效性。案例發生的時間應當是近期的,在學生的成長時間里面發生的。第三、啟發性。通過對案例的學習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能力和發展
能力。
四、融合現代技術于課堂實踐
現代教育技術就是把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電視機、光盤、計算機等現代教學媒體作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的科學理論知識、系統的方式方法。相對于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適當運用無疑可以給教學帶來“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它可以將枯燥的學術概念轉化為熟悉的生活場景,以生動的形象思維代替晦澀的抽象思維,達到教學目的。
在法制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進行法制案例的教學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案件的事實經過,突破時空的局限,化靜態為動態,能瞬間把學生帶回到法制案例發生的那個時空,能夠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分析當時的案情。有時候,通過一張準確、生動的照片展示,能勝過教師千言萬語的陳述。
例如,在講到《中學生道路交通安全常識》一節時,為達到警示學生“車禍猛于虎”目的,筆者選用了一張工程車司機因疲勞駕駛造成的慘烈車禍事故的現場照片。為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達到警示教育的目的而選用了這張照片,但同時這張照片又過于血腥慘烈,避免引起部分學生的不適,于是筆者再使用相關的技術把部分內容適當地遮隱、虛化。通過這張照片的展示,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特別是音樂、視頻、動畫、圖片等的運用要做到少而精。防止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免得分散學生注意力。只有讓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真正融入到教學案例,融入到教學內容中為教學目標服務,激發學生對法制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我們的法制課堂教學實效才能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陳洪東,劉思琦.案例教學法及應用[J].科教文匯,2009(1).
(作者單位:寧??h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