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與分數,仍然是當下評價教育質量和學生優差的最主要標準,這導致初中學校一味注重升學率,學生家長不惜重金進普高。這不但造成了中職教育生源數量與質量的雙下降,也使中職教育不斷被邊緣化。出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考慮,中職學校在招生環節往往來者不拒;同樣處于自身利益和業務運轉的需要,企業在招工環節同樣照單全收。寬松的“進口”、粗獷的“出口”,讓不少學生認為“讀書無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也就失去了原動力。
一邊是高就業率,一邊卻是招生難;一邊是職業學校因生源素質整體培養層次有限,一邊卻是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很大。這樣的矛盾逾演逾烈,必將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進程和發展質量。因此,通過加大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力度、強化職業學校教師技能培訓等多種措施,共同來推動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日益成為中職教育陣線急需解決的課題。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中高職一體化”發展和跨地域招生是促進中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兩大推手。下面,筆者就圍繞這兩個議題,結合學校的工作實際,就“勤是根本,有勤才會精;能是基石,有能才有勁;新是出路,有新才能進”來談談自己粗淺的感想。
一、勤是根本,有勤才會精
俗話說得好:“勤能補拙”。古往今來,凡有所作為者,無一不具備吃苦耐勞、開創進取的品格。而職校學生卻普遍自信心不強、興趣面狹窄、厭學情緒大。這使他們往往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持之以恒地工作并做出優異的成績。因此,注重內化,豐富教育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克服惰性思想,培養他們勤勉、吃苦耐勞的創業意識非常重要,當然,任務也很艱巨。那么如何通過有益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潛在的能量,提高技能培訓的成效?
1.高技能人才現身說法
邀請相關專業的崗位能手、勞動標兵、技工楷模來校作事跡報告。讓他們以樸實的語言、真實的事例、翔實的數據來講述自己成長奮斗的歷程、成功的經驗和深切的感悟,引導學生要用實際行動詮釋什么叫“學一行、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2.邀請行業專家作專題講座
專家通過聯系實際來介紹現代企業的內涵,介紹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介紹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景,來拓寬廣大師生視野,增進他們對于現代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管理、現代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將師生視野
轉向市場。
3.組織學生參觀對口專業的相關企業
讓學生通過參觀科學的管理方法,先進的設施設備,熟練的操作技能,高技能含量的產品,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也讓他們平添幾分壓力,促使他們意識到:只有加倍努力學習,苦練技能,提高綜合素養,才能掌握新技術,適應新時代,才能成為新時期的優秀技能人才。
4.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
在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過程中,將合作企業的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對企業文化的適應度和融入度。同時,在文化建設中要牢固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關注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培育學生較高的綜合素質。
5.實現技能“復合化”
學校要千方百計地鼓動、幫助學生形成“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以適應自立自強、自主就業的需要,使學生畢業后不至于走入擇業的“死胡同”。
二、能是基石,有能才有勁
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倘若一個人具有較強的數學能力,也就意味著他具備了縝密的思維習慣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習慣,這對于在崗位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很有幫助,且后勁十足。圍繞這一能力培養目標,我們也需要數學教學給予協助。另外,如學生自覺的規范能力、獨立的動手能力、勇敢的創造能力、靈活的公關能力、進入市場的競爭能力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成長,職業學校都要有意創設載體加強上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職業道德高尚、知識豐富扎實、技術熟練精湛、競爭意識強烈、隨機應變力強,有效發揮潛能、工作成績顯著。
三、新是出路,有新才能進
針對目前職校發展的種種困境,筆者認為還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創新才有出路,更新才能跟進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1.進一步拓展招生的新路子
由于紹興市民要求在市區新建一所普高的呼聲很高,一旦成真,這對生源本就緊張的中職教育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大力推進跨地域招生,確保生源數量和質量即成為職業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舉。實現跨地域招生,甚至是面向全省及全國的跨地域招生,不少兄弟職業院校都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嘗試。經過紹興市區職校專業設置的宏觀調整,同專業學校間的生源競爭已成為歷史,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要有大局意識,資源共享、以點帶面、共同出擊、協同作戰,這樣既能降低惡性競爭所造成的招生成本,又能在當地形成紹興市區職教和諧發展的良好口碑,讓出遠門求學的孩子家長選有余地、送得積極、送得放心。
2.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更新定位
在確保安全穩定的前提下,筆者學校著實加強了學生的技能培訓。一方面通過組織全校性的技能比武,給學生創設施展才華的舞臺;另一方面則組建技能培訓強化輔導班,幫助學生在考證考級中提高成功率。近幾年的實踐工作經驗告訴我們,提高學生技能需要把握好一個面,既不能局限于精英教育,使想學的同學失去信心;也不能魚龍混珠、全面鋪開,影響強化培訓的氣氛和效果。例如,2011年上半年,學校組織了商品經營、會計電算化、計算機操作等技能考級,在日常培訓中我們就改進了操作辦法,通過平時一次次不定期的篩選,不斷凈化培訓環境,積極營造培訓氣氛,保證考核通過率均在95%以上。
3.教學計劃、專業設置需要新的調整
根據筆者學校的辦學模式,70%的學生將留校參加高復班學習,第二年10月參加全國成考后,有90%以上的學生將會進入高職院校進一步學習。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高職一體化在學生、家長層面有很大需求。但對于中、高職教育聯辦模式來說,往往有培養目標不銜接、課程內容不銜接、職業資格證書不銜接等問題,而且聯辦高職院校為了擴大生源,并未嚴格按專業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這對學生高技能的培養影響很大。同時,職業教育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重視實訓、突出技能才是職校的人才培養特色。而對于高復班的學生來說,這種聯合辦學模式缺少了教師指導下的專業對口的實習時間,加上學校的實訓設施又相對匱乏,造成部分學生大專畢業后雖有不同專業的兩張文憑,但并非“一專多能”,市場競爭力不強。
為了加強學生專業對口的實習實訓,學校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有了調整教學計劃的設想。即將專業不對口的學生實習期提前到二年級或在二年級開展定時輪訓的方式,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彌補缺少實踐鍛煉的不足;對生源整體素質較好、適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專業則爭取開設中、高職一體化的“3+2”學制模式,以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果,造就高技能人才。
4.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
中職教師要牢固樹立“惟有夯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基礎,才能更好地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教學需求,才能打造出高技能、高素質、高就業型人才”的理念。圍繞這一點,筆者學校做了很多改進,如督促老師勤下企業把握發展脈搏,積極參加高一級的技能培訓提升技能素養,主動參與各級各類技能比武崗位練兵等等。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