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是一個十分重要卻往往被忽視的因素。目前,職校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低,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常常處于一種逃避、退縮的狀態。面對這樣的學生,要實現有效教學,筆者認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學生的化學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的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面起著不可估量與替代的價值。另外,自我效能感是與具體任務聯系在一起的,并不是一種概括性的個性特征,其中與學習有關的自我效能感被稱為學業自我效能感,具體到化學學科稱為化學自我效能感。
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首先,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對學習任務的選擇。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學生傾向于選擇那些他們感到自信的任務,而回避那些他們覺得沒有信心的任務。其次,自我效能感還影響學生在某項學習任務上付出多少努力,在遇到困難時能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強,學習越努力,遇到困難時堅持得越久。另外,自我效能感還影響學生從事學習任務時所體驗到的緊張和焦慮。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在面對學習任務時,冷靜、沉著,更多地關注學習中的問題;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感到緊張不安,更多地關注到自己的情緒反應。因此,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終會影響學習的效果。在化學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化學的自我效能感同樣會影響化學學習的效果。
二、職校學生化學自我效能感現狀
在十多年的職校化學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職校學生的化學基礎普遍偏差,對于化學基本概念乃至元素符號、物質的化學式表示等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十分模糊,且在近幾年又呈下滑趨勢。這些學生在化學學科的學習上感受到的大多是挫敗感和無力感。另外,因為長期受只以分數論好差的導向,學生在老師和父母那里得到的往往不是鼓勵和期待,而是否定和指責,進一步使他們對學習化學產生了抵觸心理。根據對職校高一新生的相關調查,筆者發現,70%以上的學生對學好化學不抱希望,這充分說明職校學生的化學自我效能感普遍較低。
在低的化學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下,學生便不愿意在化學的學習上做出無效勞動,自然就不愿意付出努力。面對這種現狀,如果教師只在授課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注意設法提高學生的化學自我效能感,那么,就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學生化學的態度,學生可能暫時會產生學習興趣,但一旦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會淺嘗輒止,體現出退縮、逃避的狀態。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
因此,對于職校的學生,要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益,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自我效能感,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職校學生化學自我效能感的途徑
1.設立個體化的評價系統
一直以來,教師習慣于簡單地用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差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毋庸置疑,這可以增加優等生的自我效能感,但卻不可避免地阻礙著成績一直處于劣勢的職校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發展。所以,要提高職校學生的化學自我效能感,就需要建立適合職校學生的個體化的評價系統。在這個評價系統中,要引導學生多作自我比較,即將自己現在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質量、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掌握狀況以及學習成績等與自己過去的狀況進行比較。只要有進步,就值得肯定,就能得到獎賞。
例如,部分職校學生在剛升入職校時,不能順利默寫1-18號元素的元素符號,但通過強化,能夠順利默寫,筆者就給予肯定的評價和獎賞;在各次階段性測試中,筆者對學生的化學測試成績及班內排名不進行點評,只對排名上有進步和成績有進步的學生做出誠懇的表揚,并根據進步的大小給予相應的獎勵;另外,在期末總評中,筆者把平時成績的比例提高到50%,以此引導學生重視自己可控的學習過程,淡化相對不可控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產生的壓力,增強學生取得考試合格的信心。這樣,通過不斷增加學生獲得肯定和獎勵的機會,以不斷增強自信,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學習效益。
2.樹立合適的榜樣
榜樣的行為是個體評價自身效能的一種參照。一般來說,為學生樹立的榜樣,最好是與他們在各方面的情況類似,因為與自己能力水平相差很大的人不具有可比性。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學解決了學習上的問題,學生很容易替代性地轉化成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認同。換言之,與自己相似的他人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最容易影響自我效能感。
為此,為職校學生找的榜樣,應該是同專業的職校學生。筆者認為,可以在學生剛接觸該課程時列舉前幾屆同專業學生中那些化學成績由差轉好的學生事例,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宣傳班內或平行班中類似的典型,使學生在榜樣的身上獲取學好化學的信心,提高學習化學的自我效能感。
3.充分利用期待效應
教師的期待能激發學生的潛能。當教師認為學生有潛能、有培養前途時,就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期待,這種期待會表現在教師的態度和行為上。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待時,就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并產生符合教師期望的努力。這就是教師的期待效應。
由于職校學生的化學成績普遍較差,學習習慣、學習主動性等都不夠理想,因此,很多化學教師經常是雖然希望學生能夠進步,但內心卻并不認為學生能夠做到。所以,學生自然感受不到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實際上,這些學生更需要老師對他們抱有信心,更需要教師時常以激勵的言語啟迪他們的潛能,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教師不斷地通過表情、語言等給予他們積極的期待,必能幫助他們克服緊張與不安,提高化學自我效能感,并積極投入到化學學習中來。
4.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歸因
歸因是指學生對自己化學學習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推論。正確的歸因能幫助一個人對自己樹立信心,使之在自己的每一次進步中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學生在評價在學習上的成敗時,往往會同時斟酌能力因素與非能力因素兩方面的影響。如果學生把成敗歸因于不可控的能力因素,即智力、理解力、悟性,則會降低化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學生把成敗的原因歸于可控的非能力因素,即自身的努力,那么,假若失敗了就會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假若成功了,就會意識到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這種歸因顯然能使學生產生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對學習的成敗進行可控的非能力因素的歸因,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對于比較抽象、難懂的化學平衡、物質的量等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在理解掌握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仍對學生掌握不佳的狀態進行非能力因素的歸因,顯然違背了客觀事實,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力不從心之感,從而挫傷其自我效能感。所以,培養學生積極的歸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強調努力不足,而要助其全面分析失敗原因,客觀面對學習中的成敗,利用積極的歸因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