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數控機床作為一種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設備逐漸普及,21世紀的工業生產將以數控技術為主。數控專業的人才主要來源于職業院校,職業院校的培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制約著該專業的發展水平和速度。當前,職業院校數控專業的教學水平和培養能力與企業應用型數控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職業院校的教師對生產一線的需求了解甚少,只是按照書本進行常規教學;學生學不到機械產品的加工工藝知識,所學的內容與實際需求相脫節,學校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針對這種突出的矛盾,筆者學校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探索數控專業教學新模式。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課程體系
筆者學校的數控專業本著“培養對接需求、專業對接產業”的要求,深入企業調研,了解技術及人才需求情況,認真分析企業現狀,做好本專業“人才需求和職業分析”調研報告。按照就業方向和培養目標,遵循從低級到高級、從單一到復合的技能形成規律,在此基礎上構建以學校和企業為主體的“雙主體、三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1.“雙主體”
“雙主體”,即學校和合作企業共同為專業建設的主要參與者。
筆者學校數控車工專業合作企業是唐山松下產業機械有限公司,學校與該企業的合作是以“電焊機導電嘴”的生產為切入點,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和企業的產品優勢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該合作主要是以校園車間模式進行教學。由于數控車床實訓設備和場地充足,學校將原有的實訓教室按照企業生產車間的要求進行改造,學生實習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配合本校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課題全部是企業的產品,教學人員按照產品難易程度和該專業的國家職業標準及教學大綱要求重新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根據加工的產品考核學生的成績。
數控銑工專業的合作企業是關東精密(唐山)有限公司,該企業主要生產工程建筑機械,擁有多臺國內外先進的數控加工設備。企業需要的是能熟練操作數控銑床、完成大型零件加工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針對這種需求,筆者學校數控銑工專業學生在完成基本技能的訓練之后,由實習教師帶隊到企業進行輪崗實習。每批次的學生在企業實習4周后進行輪換,然后回到學校結合企業生產經歷做好實習總結和下一輪實習的理論準備工作。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習期間就接觸到大型工件的加工工藝和掌握加工要求。
加工中心專業實習設備先進、實習材料充足,才能培養出高技能人才。愛信齒輪是生產汽車變速箱體的企業,是筆者學校加工中心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該專業的學生在校學完全部理論課程和基本實習課題后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按照企業的要求以企業員工的標準組織實習,完成相應的實踐課題,到實習結束后組織技能鑒定,這樣就能使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企業的崗位需求,實現“零距離”就業。
2.“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
這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的基本技能培養階段、專業技能培養階段和綜合技能培養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圖2說明了三個階段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從根本上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按照“市場決定專業內涵,崗位決定培養目標,職業能力決定課程體系”的改革原則,依據典型工作任務,突出職業核心技能訓練的模塊化、專業化的特點,立足崗位能力培養,構建課程體系。做到課程設置科學化、教學內容實用化、教學組織模塊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現代化、教學過程任務化。
確立該專業“模塊化、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基本技能階段和專業技能階段主要以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對專業基礎課和選修相關工種的實習課程實行模塊化的教學方式,對普通車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加工中心等課程采取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在“綜合技能階段”對數控車工、數控銑工等課程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并適時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工作。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團隊素質
目前學校教學設備充足,教師數量也不少,但制約教學水平提高的關鍵是缺乏真正了解生產一線管理制度、生產工藝、質量要求的理論和實踐都過硬的雙師型教師,所以我們著重從培養雙師型教師入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雙師型教師包括“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兩種含義。一方面學校與合作企業協商,通過組織專任教師進行校內專業培訓、輪流下廠定崗培養、脫產到車間參與生產等形式培養教師的專業技能,使教師達到工程師的技術水平,并具有較強的工藝分析能力;或者要求教師取得技師以上的職業資格以滿足動手能力的要求,達到“雙師素質”的標準。另一方面,學校聘請合作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與校內專業理論教師建立“一對一聯手教學”關系,這樣不但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而且可以使本校教師的水平得到提高,滿足“雙師結構”的要求。通過以上兩種方式打造一支專業教學能力強、實訓指導水平高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團隊。
職業教育的出發點是職業需求,為了滿足職業需求,我們首先應該進行職業分析,然后通過職業分析來設計和制定教師的培養方案。學校從社會、企業及知名院校引聘專家,組建專業建設咨詢指導委員會,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制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校企對接形式、人才評價體制等各個領域進行指導和監督。
同時,充分發揮專業帶頭人的領軍作用。學校數控專業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名、全國技術能手1名、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省技術能手2名、省級專業學科帶頭人1名。通過這些頂尖人才的領軍作用,帶領整個教師團隊提升業務素質和服務精神;帶領教學團隊研究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開發與企業需要緊密結合的新教材,進行全國示范專業建設;帶領本專業的學生實現知識和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為企業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深化校企合作形式,構建工學結合體系
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數控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的“三贏”。企業的崗位需求是確定數控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依據,職業教育只有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才會有出路。為此,數控專業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1.“訂單式”培養模式
所謂訂單培養,就是學校按照用人單位的標準和崗位要求,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實現人才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通俗地說就是在學校招生前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按照企業的需求安排課程,選擇教師(包括企業兼職教師等)共同組織教學,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
比如學校與中冶恒通聯合招生的數控銑工專業,就是通過“雙主體、三段式”的培養模式進行的。在基本技能階段、專業技能階段,在校內的實習場地完成基礎理論知識和車工、銑工基本技能的訓練,并組織進行鉗工、電工等相關工種的學習。綜合技能階段是通過企業實訓基地完成的,學生在企業中按照企業的需求和學校布置的課題,完成頂崗實訓階段的學習任務。
2.產品課題模式
數控專業是實習成本最高的專業之一,我們通過摸索和實踐總結了一套“產品課題模式”,就是將企業的產品變成實習課題,讓學生用產品進行實習。我們在與合作企業相互協商的基礎上,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一是根據產品的技術要求,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層次班級的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編制加工工藝,替代課本中原有的課題,從理論和實習兩方面編制校本教材;二是按照不同的班級,分配難易程度不同的產品來組織實習;三是建立產品檢驗標準和質量控制機制,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保證產品的合格率。
3.資源互補模式
數控專業人才培養對設備的依賴性很強,在人才培養的綜合技能階段,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筆者學校積極與企業聯系。與一些設備先進、技術能力不強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學院派教師帶隊組織學生下廠實習,在此期間,教師為企業解決生產的相關難題,并組織學生利用企業的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企業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使學生能掌握更多的工藝知識,進行相關技能訓練。
筆者學校以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為宗旨,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使數控專業逐步形成了一套貼近企業實際需求、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當地的裝備制造業輸出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唐山勞動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