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由貴州省音樂家協會編,李繼昌、高應智、王承祖、張人卓、胡家勛、楊方剛、張中笑等編著。匯聚了貴州苗、布、侗、土家、水、彝等民族的古歌、情歌、酒歌、喪葬歌等,是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一套展示貴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叢書。本文分節介紹該書內容,以期為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樹碑立傳并使之發揚光大。
貴州少數民族音樂之苗族飛歌(一)
一、飛歌的界定及其生成的自然環境
飛歌,山歌型。中部方言區的苗語稱“恰央”,意思是“飛揚的歌”,漢語譯為“飛歌”。飛歌的旋律起伏跌宕,調幅寬廣,節奏長短有節,疏密相間。歌聲高亢嘹亮,豪邁奔放,在山野里放聲抒懷,聲振原野,飛越群嶺,山回谷應,幾里之外均能聽清,但又不失悠揚婉轉,優美動聽。飛歌之名,名符其實。專家學者們將其譽稱為“苗族民歌中的瑰寶,民歌藝苑中的奇葩”。
飛歌究竟產生于何時,無據可考,只能從一些傳說中找尋其蛛絲馬跡。
傳說之一:
苗家在長期大遷徙途中,經常相互呼喚。遷往貴州的一支,在大山叢中,一位嗓音很好的姑娘掉了隊,她便大聲呼喊,但都被林濤聲浪淹沒了。她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學山雞叫,叫聲尖銳,應山應水,灑遍原野。但其聲音顫顫悠悠,不像山雞打迷宮,反而像山上的陽雀在歌唱,非常悅耳鳴。大家情不自禁地停下來細聽這怪異的聲音,便把她找了回來。這以后,姑娘們都向她學習,模仿陽雀的叫聲。在人們尋求美的本能驅使下,這種獨特的苗語呼叫聲,就慢慢地形成了簡單的拖腔,由拖腔逐步變為歌腔。爾后,苗家在山野里生產勞動時、生活單調時、需要抒發感情時、自尋其樂時,或者要與外界取得聯系時、需要互通信息時、吆喝牲畜時……就會放聲抒懷,經過不斷加工,逐漸形成了飛歌。又經過千百年的篩選,優勝劣汰,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漸形成了不少飛歌曲調,并保留至今。正因為飛歌的源頭出自于呼喊,苗族有些地區稱其“嘎乎垛”,即“喊歌”、“吼歌”,有些地區稱其“韶哈”——即高腔山歌,有些地區直稱其“山歌”、“喊坡歌”等。
傳說之二:
遠古時代,在苗家居住的地方,一邊山頭住的是“人群”,對面山上住的是“虎群”。人群里有一位長得很英俊又帥氣的小伙叫阿相,與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阿朵游方,結成了一對情投意合、恩愛有加的小夫妻。對面山上的一群虎姑娘看見阿相長得十分可愛,早已垂涎三尺,又看到阿朵姑娘與他出出進進、親親熱熱,心中嫉妒之火越燒越旺,于是商量要把阿相弄到手。一天清晨,阿相出去砍柴,虎姐姐悄悄尾隨其后,在一個僻靜處,她把屁股一撅,放出了一股虎的腥膻味,阿相一聞到這股強烈的腥臭味,馬上就暈倒在地。虎姐姐招呼一群虎姑娘把他抬到了他們的山頭。黃昏時候阿朵還沒看見阿相歸來,十分著急,就到處去找。山雞、山雀看她著急,也飛來飛去地替她尋找。山雀飛到“虎群山”,忽然聽到嘻哈打鬧的浪笑聲。原來是虎姑娘們看到阿相逐漸清醒了,在逗他取樂。當阿相完全清醒過來時,知道自己陷進了虎群山,虎姑娘們正逗他唱歌。他順勢答應給他們唱好聽的歌。在虎姑娘們的一片掌聲中,他拉開嗓門大聲歌唱:“阿妹啊,你在哪里啊,快來我們唱歌喲,唱歌要趁年紀輕呀!”這正是阿相阿朵他倆游方時唱的歌呀!山雀聽得一清二白,飛回“人群山”告訴阿朵。
這時對面山上的歌聲又起:“姑娘啊,你的歌聲真好聽,像云雀在歡叫……”阿朵在山頭上聽清了,趕緊告知村里人。村里的年青人氣沖牛斗,帶上打虎工具去救阿相。但山路崎嶇,他們正在探路,山雞山雀又來幫忙了。它們飛來飛去,不僅探準了山路,而且探準了虎姑娘隱藏阿相的地方。經它們帶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把阿相救回來了。從此那首《唱歌要趁年紀輕》的飛歌便流傳下來了。
這些傳說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飛歌是山地民族的獨特產物,飛歌與大山密不可分。就是在這些雄奇的大山中,在這些莽莽原始森林覆蓋著的高山峽谷里,生息繁衍著一個古老民族,演繹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滄桑歷史,傳頌著一個古老民族許許多多精彩迷人的故事,保留和傳承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要認識這個古老的民族,還得從認識這里的大山開始。
位于貴州高原中部的苗嶺山脈,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亦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資源的重要維持者。苗嶺山脈的主峰——苗嶺之巔,海拔2178,8米的雷公山,因有連天之高,被當地苗民認為是雷電之源,稱其“方薅別勒”——“方”意為寨子或宮殿,“薅”意為雷公或雷神,“別勒”意為大山,合之可譯為“雷公圣殿的大山”。在苗民的心目中,雷公是威力無比的天神,雷公是苗民崇拜的雷神。用雷公命名的大山,就成了苗族傳統宗教中至高無上的神圣之山。
雷公山為苗嶺山脈東段山系,環拱著十多座海拔約1800米左右的山峰和大小不等的群峰,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延綿幾百里,東橫冷塘山,西亙烏東山,南牽冷竹山,北連雷公坪,跨越雷山縣、臺江縣、劍河縣、榕江縣四縣,總面積為473平方公里,其中雷山縣轄區占總面積的74%以上,雷山縣因雷公山而得名。雷公山地廣箐深,雨晴無常,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綠色植被覆蓋率高達88.76%,在已知的1390種植物中,被國家列為瀕危、珍稀植物重點保護的有20多種,如禿杉、紅豆杉、鐘萼木、銀杏、鵝掌楸、馬尾樹、櫸木、楠木等等。還有500多種飛禽走獸,其中有黑熊、獼猴、林麝、大鯢、錦雞、畫眉、雀鷹、水獺等等,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區內共有各種生物608科5084種。其中:動物280科239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21種:高等植物378科2582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32種,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74種:大型菌物有50科263種。1997年,聯合國專家考察雷公山后向世界宣布:雷公山是當今保護得最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凈地,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國,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區之一。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雷公山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雷公山由于箐深林密,幅員廣袤,在歷史上成為苗族人民反抗歷代封建王朝暴政的營盤。現今雷公坪留下的關卡、點將臺、孔明碑等,都是當年爭戰的遺跡。
雷公山北側的一塊大壩子稱雷公坪,苗語叫“往方褥”,約33萬平方米。坪內蒿草叢生,有一條溪流,終年流水不涸,從坪的北面潺潺流往東方。溪水清澈見底,常有泥鰍、大鯢、石蚌游弋其中。坪的西南面有石砌的“點將臺”,由三道石階組成。臺前豎有高2米、寬1.5米、厚0.2米的一塊青石碑,上面的陰刻碑文,字跡形同漢字,但筆畫或多或少,又絕非漢字,至今尚無人破譯。民國時期,一位在丹江廳做官的文人說:這是孔明南下七擒孟獲時所立,故稱之為“孔明碑”。這可以說是無稽之談,姑且不說孔明到沒到過這地方,即便到此立過碑,在碑上肯定寫的是漢字,因為那時漢字的隸書、篆書等常用于碑刻,怎么會用這種誰也讀不懂的符號呢!可見此說極不可信。在苗族口耳相傳的故事中,都說古時苗家有文字,只因連續遷徙,部落被打亂分散,文字不能統一使用,也就沒了發展,以致完全失傳。現在收存在雷山縣文化館的被打碎了角的碑上的28個字,成了寶貴的“天書”,多數人認為,這就是古苗文,但有待考證。
據《西江苗寨簡史》記載,苗族祖先曾在這里建造過一座“皇城”。皇宮設在雷公坪的山頂上,用山中的大樹好木建造,用長條純墨青石砌成,結實牢固。城西設有祭祀臺,臺下有練兵場,靠南邊立有一座“蚩尤碑”。每到祭祖節,方圓百里的苗民都盛裝云集雷公坪皇城的練兵場,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聽長老講古代戰神蚩尤的英雄故事,講“蚩尤碑”的來歷。全城分八條街,其中一條直通祭祀臺。共有八個十字路口,至今依稀可辨。但后來卻成了苗族同胞與歷代統治者爭戰的戰場。清咸豐同治年間,雷公坪曾是張秀眉、楊大六領導苗民起義與清政府鏖戰18年的后期營地。在南面的半山巖洞里,他們儲備軍糧的巨型倉庫的遺跡尚可辨認。在北面半山懸崖洞內,存放大批兵器的遺跡也依稀可見。雷公坪成了苗民抗暴的歷史見證。
《古州札記》記載:“縣城之西山坡上,有苗王廟,建立之時期不可考,廟中有苗王塑像,身高約七尺余,身著苗服,赤足芒鞋,眼大神威,香火頗盛。全縣人士,都馨香而禮拜之……傳說苗王自稱老苗,名不可考。在上古高陽、高辛時代(約紀元前4400年),因鑒于中原之水四溢,將成大災。遂帶童男童女兩人,由北之高峰,駕云南飛,降落于苗嶺山上,以避洪水之災。其所帶之童男童女,即配為夫婦,住于山中,山以苗嶺命名。即以老苗之苗裔繁衍于山中而得名也。老苗來到以后,蓄意經營,將中原帶來之文化,逐一教導其子孫。
曾立有三誡,告誡其后裔:一,光大宗族;二,勿變服飾;三,不下山坡。故其性格強悍,鮮與人來往,服飾能保古風,迄今不變。終身居山巔,不肯下山來。推測其不下山坡之意,蓋深恐再遭水患也。”有一首苗族古歌亦唱道:“雷公山喲,因為有你那雄偉的山粱,擋住了滔滔而來的洪水,我們苗家才得以安全無恙:如果沒有你那雄偉的山梁,那滔滔而來的洪水,將會把我們苗家卷人大海汪洋!”這些記載與苗族古歌傳唱的苗族先民因洪水泛濫而西遷的故事完全相符。由此可以推測,苗族先民很早很早以前就從外地遷徙到了苗嶺山區,他們是這里最早的居民。
梵凈山位于貴州東北部,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總面積41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0%。山勢險峻,峰奇谷幽,飛瀑高懸,層巒疊嶂,森林茂密,景色瑰麗,是我國亞熱帶生態系統保護較為完整的典型地區之一。其森林中有大量的珍奇樹種與珍稀動物,植物種類達2000余種,其中尤以珙桐、紅椿、蝴蝶果等更為珍貴:動物中尤以黔金絲猴最為稀有,據載,目前世界上僅發現梵凈山林區存活有750只左右。
梵凈山新金頂,狀如桶立,高聳入云,直徑近30米。其上半腰一分為二,如金刀劈破,似巨龍嘯天。二峰上又分別建有鐵瓦石殿,供奉釋迦牟尼與彌勒。你若登臨其頂,傲立山頭,吐納天地靈氣,如入人間仙境。觀腳下風云變幻,覽百里壯美山河,真可謂神奇絕頂。
梵凈山的蘑菇石更是一大絕景,它上大似蓋,下小如柄,頭重腳輕,十幾米高,形如蘑菇,此石大有一觸即傾之勢,奇險異常,可它卻頂天立地,穩穩地站立了億萬年。
梵凈山氣勢磅礴,怪石林立,紅云金頂,千姿百態。以其原始、古老、完整、平衡自成體系的生態系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被納入聯合國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梵凈山以其迷人的自然風光和重要的科研價值,吸引了眾多科學工作者和國內外人士,成了地球上絕妙的旅游勝地。
清光緒八年(1882年)《移建安化縣碑記》有記載:“黔之東,銅思(即今銅仁)所屬,有梵凈山焉,高聳數千仞,綿延六百里,向為苗人所居。”
梵凈山下有個松桃苗族自治縣,其境內有座苗王城。據考證,苗王城于明洪武年間初步形成。苗王城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苗疆國都,城里既沒有國王君主,也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它是苗民義軍為了生存、為了抗擊入侵者而修建的堡壘。苗王城初始所指是新寨,其實它包括以新寨為核心的7個村寨,占地面積為40平方公里。這7個村寨的布局與建造都很奇特,它們依山傍水,既各自獨立,又互為犄角。義軍據此,進可攻入湘西乃至洞庭湖以遠。退可隱入梵凈山周圍數百里的崇山峻嶺之中。如今苗王城的城墻巷道已殘缺不齊,而電燈、電話、電視機卻已進入苗民家庭。但苗王城里仍保持著完整的苗族文化,苗民們仍用苗語苗歌作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仍沿襲崇巫尚鬼的風情習俗,仍保留著祭祀的神柱、師刀、信冬、柳巾……巫師繼續發揮著人神之間的中介作用。打花鼓、唱苗歌、唱儺戲以及巫技表演,仍然是苗民們喜聞樂見的藝術。不少巫術大師走南闖北,乃至到國外巡回演出,深受歡迎。而苗王城現在已成為一處記載苗族歷史文化的名勝古跡。
提起烏蒙山,大家都會記得毛澤東的著名詩句:“烏蒙磅礴走泥丸。”位于云貴高原的烏蒙大山起伏綿延數百里,氣勢磅礴。按海拔高低為序,貴州境內赫章、威寧最高,在2000米以上,依次是水城、畢節、黔西、織金、盤縣、六枝特區。在磅礴巍峨的烏蒙群山中,有風光秀麗、規模宏大的天然大花園——杜鵑林帶,其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花區環行路線50多公里,杜鵑品種繁多,萬紫千紅,美不勝收。還有位于威寧縣城邊上的草海,這是我國少有的高原淡水湖泊,它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風光,豐饒的物產,以及棲息在這里的種類繁多的鳥類,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草海棲息的一百多種鳥類中,世界珍稀動物黑頸鶴尤為珍貴。就在磅礴的烏蒙群山中,在黔西北的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市,居住著60多萬苗族同胞。
黔西北是苗族從西向南、從東向西遷徙的交匯點,也是苗族歷史上大遷徙的主要落腳地。有一首《遷徙歌》唱道:他們從“冰天雪地”的高山,經過“像雞屎一樣,踩上去搖搖晃晃”的沼澤地,渡過金沙江,經阿凱(今四川敘永)而來。說明這里的苗民有些來自西北方,有些來自東方,從江西等地而來:有些苗民來自川南:有些苗民在黑洋大箐戰敗后,從平壩、安順流入:還有些苗民是清康熙年間隨吳三桂從廣西征剿、平定水西之后定居下來的……
這些苗民或集群,或分散,從各方、各路先后進入黔西北之后。為求得安寧的生活,以家支世系為核心,以親緣關系為紐帶,擇人跡罕至的深山峽谷聚族而居,過著自給自足、相互隔絕的小農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地域內,他們共同勞作,共同生活,共有一方風情習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言土語、服飾文化和音樂文化。他們所唱的飛歌,與雷公山、梵凈山周圍的苗族飛歌的格調不一樣,這是因為語言、服飾、習俗各有差異的原因。這里的苗歌多屬委婉纖細的抒情歌,還有多聲部民歌。這里的苗族蘆笙舞也很別致,“滾山珠”就是這一帶苗民的拿手好戲。“滾山珠”是一種技巧很高、難度很大的蘆笙舞蹈。表演者頭在圈內著地,腳在圈外,以頭為核心,身體懸空成弓形,兩腳輕捷輪換著地,吹著蘆笙連續翻轉,姿勢矯健、粗獷、豪放,把連綿不斷的蘆笙音樂與類似雜技藝術的舞蹈融為一體。不管動作如何艱難,表演者總是笙不離口,曲不斷音。“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又叫“滾地龍”,苗語稱“子羅多”。它的產生有一個傳說:古時,苗族先民大遷徙,途中道路坎坷,荊棘遍地。英勇的苗族青年用自己強壯的身體為父老鄉親滾出一條坦途,一直來到黑洋大箐(今畢節地區納雍縣),安居樂業。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年輕人的英勇業績,就模仿其行為編排出如此精彩的蘆笙舞。如今,“滾山珠”已跨上世界藝術殿堂,多次奪得國際民間藝術表演的金獎而名揚海內外,成了高原上一顆金光四射的明珠。
雷公山、武陵山、梵凈山、烏蒙山、月亮山……貴州高原的山,苗家居住的山,風光無限,氣象萬千。賦歌唱道:
山連著山,山靠著山,
苗嶺山峰離天只有三尺三。
伸手能摘北斗星,抬腳可踏五彩霞。
陣陣飛歌云中繞,條條銀帶霧中盤。
山背著山,山抱著山,
苗嶺山峰離天只有三尺三。
抬嘴能親嫦娥臉,伸腿可與玉兔玩。
瀟瀟灑灑云中游,甜甜美夢霧中圓。
這就是產生飛歌的生態環境。
居住在山上的苗家人,從這個山頭可以與對面山頭喊話,但要從這個山頭走到對面山頭,可得要先下到谷底,一般要走十到數十里的深谷山路,然后再爬坡,再走十至數十里的上坡路,才能爬到對面的山頭。因此,他們往往用拉著嗓門唱歌的方法取得聯系,互通信息。
由于唱飛歌需要大音量,姑娘、小伙們從小就在空曠的山野里放聲學唱,歌手層出不窮。20世紀60年代初,一位名叫阿竹的姑娘,在北京演唱飛歌,音量大、音質美、音色甜、穿透力強,震驚了北京聲樂界,很多專家學者對這樣一位沒有文化、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姑娘竟然能有如此美妙的歌聲,感到不可思議,所以特意對其發聲方法進行了專門研究和探討。
二、飛歌的藝術特色及其蘊涵的民族品性
由于苗族長期大規模的長途遷徙,被堵截,被追趕,最終退避到大山峽谷里分散而居。交通不便,來往困難,自然形成相互隔絕,唯有相鄰的民族問有些來往,所以形成了各地方言有別,民俗風情不一,服飾類型多樣化的特色。飛歌的曲調也各式各樣,種類繁多。
在眾多的飛歌曲調中,流行于中部方言區(黔東南各地區)的苗族飛歌最為典型。一是因為這種飛歌的音調高亢明亮,熱情奔放,旋律起伏跌宕,節奏疏密相間,抒發情感強烈,敘述事理清晰,悠揚婉轉,悅耳動聽,音樂藝術特色顯著,實屬民歌藝術中的精品。二是因為這種飛歌早已走出山寨,走進北京,走向世界。20世紀50年代初,苗族姑娘阿泡參加貴州省民族觀禮團赴京,在國慶大典上演唱飛歌,獲得了領袖和百姓的青睞,苗族飛歌之名伴隨其高亢激越的歌聲不脛而走。隨后不少苗族歌手,如楊昌喜、阿桑、楊芳等,用飛歌參加了從州、省到中央的文藝調演、會演,均獲得很高的榮譽,她們把飛歌唱遍了全國各地。改革開放以后,飛歌又經常在各級電視臺的屏幕上亮相。更讓苗家自豪的是,被譽為當代苗族歌后的阿幼朵,把苗族飛歌帶到了世界著名的音樂殿堂——維也納,震撼了國際音樂舞臺。因此,這種飛歌不僅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苗族音樂,而且成了貴州省標志性的音樂之一。
這種飛歌為什么會有如此魅力呢?除了它在音樂形態上的優勢外,更重要的是它那突出的品性。因為與雷公山相伴,大山的巍峨,大山的氣魄,大山的美麗,大山的偉岸,大山苗胞的性格,完全注入了飛歌的血脈。可以說,它是苗族人民熱情爽朗、彪悍豪邁、頑強不屈、勤勞勇敢性格的外化,它彰顯著苗族激越奮進的品性,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深受人民喜愛。2006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舉行建州五十周年大慶活動,組織了“萬人飛歌大合唱”,作為大型開幕式的主題歌。歌聲響徹云霄,震撼大地,通過衛視的傳播,飛越千山萬水,傳遍五洲四海,進入億萬人的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