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時代、不同行業、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評判標準不同,因此培養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至關重要。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音樂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方式。
關鍵詞:鑒賞能力 鑒賞標準 音樂欣賞
《國家音樂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在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其中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位于三者之首。音樂課程標準的制訂體現出對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視,以及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本文就發展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學會判斷音樂優劣的標準
音樂鑒賞不僅僅是聽聽音樂,獲得快感,而是要對所聽到的音樂做出評價,要知道音樂作品的好與差。評判就要有評判的標準,沒有尺子,無法衡量物體的高度:沒有質量衡器,無法計量物體的輕重。同理,沒有音樂的評判標準,就無法評判音樂作品的優劣。所以,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首先要告訴學生鑒別音樂作品的標準,使他們手里有一把衡量音樂作品的尺子。
評判音樂作品的標準有很多,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政治導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旋律: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這些都要融入到評判音樂的標準之中,成為鑒賞音樂的依據。教師教給學生評判音樂的標準,應該是反映我們當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優秀民族文化的導向和特色。
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一部音樂作品,要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就必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做出判斷。只有通過研究音樂作品的表現手段,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才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二、區分音樂欣賞教學與鑒賞教學的內涵
音樂欣賞與音樂鑒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欣賞是懷著喜歡和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自認為美好的東西。鑒賞是通過對照、比較、判斷、評價,對音樂作品進行知識性的欣賞。欣賞和鑒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大不相同。欣賞是一種被動的、多從感官出發的審美行為,常常以感性直觀引起精神愉悅產生美感:鑒賞則兼感性和理性于一體,帶有品鑒、反思的意思,是比欣賞更具主觀成分的審美態度。
美國作曲家科蘭普認為,音樂鑒賞有三個階段:(1)把握音樂感覺階段(快樂地聆聽)。在這個階段,不要求聽者理解音樂,只要感到快樂就可以了。(2)感受音樂表現力階段(理解地聆聽)。在這個階段,要求聽者能夠辨別出音樂的各種要素,和它們的變化,以及它們所表現的內容。(3)純粹理解音樂階段(識別、評價地聆聽)。在這個階段,要求聽者不但要理解音樂的構成,還要能夠理解作曲者的意圖等。與音樂欣賞的概念相比較,不難發現,音樂欣賞是音樂鑒賞第一階段的活動,換句話說,音樂欣賞是邁向音樂鑒賞的第一步。
區分好這一點,就要加大對音樂欣賞教學的投入。欣賞音樂是感受音樂,在聽的過程中享受音樂的美。對音樂的感受程度是深還是淺,取決于一個人對音樂盼悟性、音樂刺激的強弱、和音樂刺激的持續時間。在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一樣的情況下,音樂悟性好的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要深一些,音樂悟性差的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會淺一些。在音樂領悟能力一樣的前提下,接受音樂刺激的強度大、持續的時間長的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要深一些,反之,對音樂的感受要淺一些。所以,提高學生欣賞音樂效果的基本方法,就是讓學生反復地聽,利用長時間的音樂刺激加深他們對音樂的感受。
三、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音樂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與很多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載歌載舞”暗示了歌與舞的聯系,“琴棋書畫、能歌善舞”暗藏著器樂、棋藝、美術、書法、舞蹈與音樂的聯系,“詩歌”揭示了詩與歌的關系。可見,在琴聲、歌聲的深處蘊藏著詩、畫、舞、書、棋和其他藝術與思想。學生不懂得與音樂相聯系的事物,就不可能從該事物出發研究音樂,不能夠品嘗出音樂與其他事物的關聯美,無法全方位對音樂作品作出評價,也就不可能全方位研究音樂,感受到音樂所蘊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