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快速發(fā)展,已經具備了極其豐富的表現(xiàn)能力。二胡演奏者對于各地區(qū)音樂風格的掌握和領會程度,就是二胡樂感中的地域感。本文從幾個角度分析、舉例、說明重視二胡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地域感”對正確詮釋演奏作品的重要性。
關鍵詞:地域感風格把握南北樂派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有各地的方言、民歌、戲曲,加上氣候、飲食、水土等諸多因素,使得許多樂曲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二胡雖然是發(fā)源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古代稱為胡人)的一件民族樂器,但隨著近半個世紀的快速發(fā)展,它已經具備了極其豐富的表現(xiàn)能力。二胡演奏者對于各地區(qū)音樂風格的掌握和領會程度,就是二胡樂感中的地域感。
和音樂風格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各地的方言因素。江南方言柔軟、甜美,帶有一種“嗲”氣:北方方言粗獷、豪爽,帶有一種“沖”勁,這就造就了南、北方二胡作品完全不同的演奏風格。南方風格的二胡演奏發(fā)音細膩,注重左手技巧,有許多即興的“指花”(即小裝飾音),其風格韻味和形式表現(xiàn)與北方音樂截然不同。如江南小調《無錫景》,其形式要素特點為:五聲音階,窄徵聲韻561、653和小聲韻123的綜合運用。另外還有《江南春色》、《蘇南小曲》等,這些樂曲完全是江南地方語言的派生物。然而北方風格的二胡音質剛勁、厚實,注重右手技巧,如體現(xiàn)北方色彩的信天游《紅軍哥哥回來了》一曲,里面就有方言詞匯“雞娃子,狗娃子”等,“了、來、咬”等字也具有方言聲韻的發(fā)音特點,如“咬”字讀為“NIO”,“來”為“LE”。此曲曲情開闊慷慨,造就了北方音樂豪邁的風格特點。典型的曲目還有《秦腔主題隨想曲》、《三門峽暢想曲》等,它們的演奏風格和北方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
各地的民歌和戲曲也是二胡曲形成地方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不少二胡作品是根據(jù)地方戲曲或民歌主題音調改編創(chuàng)作而成的,如《蘇南小曲》是根據(jù)錫劇曲調改編的,《湘江樂》是根據(jù)湖南花鼓戲音調來創(chuàng)作的,《趕集》的主題音調來自于安徽民歌《王三姐趕集》,《蘭花花敘事曲》是采用了陜西民歌《蘭花花》的曲調和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作而成的。各地的地方戲曲和民歌本身就是民族特點的集合體,用這些音樂素材來創(chuàng)作的二胡曲自然也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了。
各地地理和氣候的不同,也對二胡曲地域感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南方的濕潤,北方的干燥,本身就是形成南、北方二胡派別不同音色的一個重要原因。平原和山區(qū)的不同地貌,長江與黃河的不同水質也是造成曲調流暢與高亢、發(fā)音清澈與渾厚的內存因素。長江中下游水流平緩,形成了二胡曲曲調婉轉、柔美的風格,而黃河沿岸驚濤駭浪的水流孕育了高昂、突兀的風格。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樂器更是形成二胡曲地域感的重要因素。蒙古草原的馬頭琴,河南、山東的墜琴,山西、陜西一帶的板胡等等,都有著代表地方風格的獨特演奏手法。有些二胡作品就是以模擬這些樂器的演奏手法作為樂曲的主要特點,如《草原新牧民》中就有模擬馬頭琴演奏手法的樂段;《河南小曲》中大量運用了墜琴的大滑音、滑揉等演奏手法,使樂曲獨具特色;板胡曲《紅軍哥哥回來了》移植到二胡中更有一番濃郁的碗碗腔風味:《一枝花》本是山東民間的一首嗩吶曲,移植到二胡上來演奏、有多處還保留著嗩吶的演奏風味。
演奏國外的作品是否也要體會一下外國人的語言、民歌、飲食、地理、氣候、性格、形象等要素呢?回答是肯定的。如在演奏《云雀》、《霍拉舞曲》時,心中就應該有美麗的羅馬尼亞風情和當?shù)厝嗣衲芨枭莆璧拈_朗性格,以及那種快節(jié)奏舞蹈的動作形象,在音色上還要向清亮的小提琴靠近,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樂曲應有的風味來。又如演奏西班牙作曲家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時,先深入地體驗一下吉卜賽人的性格、形象、生活習性等特點(從世界名著、電影、圖片、唱片等資料中去體驗),對演奏出樂曲的內涵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演奏外國移植作品時,我們需認真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地域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演奏風格。